受父親朋友輩學者的影響,班固開闊了眼界,學業大有長進。後來,班彪留意續寫《史記後傳》,非常注重閱讀漢朝典籍。在父親的影響下,班固也開始留意漢事。當時,著名的思想家王充正值青春年華,從會稽老家來到京城洛陽遊學,他景仰班彪在學術上的高深造詣也前來拜班彪為師,虛心求教。王充對於班彪的著史事業充滿敬意,稱讚班彪的著述可與太史公、揚雄媲美。由於他經常到老師家中請教,與年紀比他小五歲的班固逐漸熟悉起來,對少年班固的才能和誌向欣賞備至。一天,王充又來向老師請教,恰好班固也在客廳裏,並對他們談論漢事不時插上一二句頗具見識的話語。王充聽後十分驚奇,不禁撫摸著班固的後背,對老師說:“此兒必記漢事”,認為班固將來必定會完成撰著漢代曆史的重任。
班彪對於教育的重視,不僅體現在對自家子女的教育上,他對東漢當時的教育也有一定的貢獻。建武十九年(43年),東宮初建,各王國剛開始設置官屬等人員而體製還不完備,師官保官很缺少。班彪上書說:“孔子稱性相近,習相遠‘賈誼認為’與善人在一起時間長了,不會不做善事,就如同生長在齊國,不能不說齊國的語言。與惡人在一起時間久了,不能不做壞事,就像是生長在楚國,不能不說楚國的語言。所以,聖人注意與他身邊一同居住的人,謹慎地對待自己習以為常的事。從前周成王還是孩子的時候,出去時有周公、召公、太史佚跟隨,進去時有四大賢臣相隨,所以才能始終沒有違背禮義的舉止,他即位後,天下也十分太平。因此,《春秋》認為愛護孩子要按禮義法則管教他,不讓他受到壞東西的影響,驕奢淫逸恰恰是產生邪惡的根源。漢朝興起,文帝讓晁錯教給太子法術,賈誼教梁王《詩經》《尚書》。到中宗時也命劉向等人,用文章儒學培訓東宮的人員,讓王子跟隨賢能的人學習,以便王子也能夠成為有道德、有才能之人。如今,皇太子及諸王,雖然從小就開始學習,修練禮義音樂,但教他們的人不是賢才。按照舊的典製,屬員還缺少很多。應該廣泛挑選名儒中有威望、通達政事的人擔任太子太傅,東宮及各王國應該將官屬置備完全。另外依舊製,太子封湯沐邑十縣,設立周全的防衛和警戒。五天一朝見,坐在東廂之內,有專人檢查膳食。如果不是朝見的時候,太子也應該派官員每天早晨向父王母後請安,表達他的尊敬。”光武帝采納了他的意見。自此,東漢一朝對諸王子的教育以《詩》《書》等儒家經典為主,而儒家道德成了一位合格的王子所必須遵循的基本道德。
班固14歲的時候,也就是公元45年,班彪又得了一個小女兒,而這個女孩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女史班昭。此時,班固在家讀書已經漸漸不能滿足他的好奇心了,他向往著更為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