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人性學說,承前啟後(2 / 2)

韓愈把人性分成三等,在孔子的上智、下愚、中人的論說裏已顯端倪,董仲舒則講得比較明顯,到韓愈又作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予以定型。他把天賦的人性分成了 上、中、下三種,認為上等人性善,是生來就有的;而中等人性,通過教育和引導,一部分可以升到上等,一部分則可能流於下等;下等人性是惡的,不能改變。而人性中所具有的內容為五種:仁、禮、信、義、智。上等人性的人,生來就具有這五種。中等人性的人,一種不能少,少一種,其他四者就會雜而不純。下等人性,反於一而其他四種就亂了。這顯然是綜合了孟子“四端”之說及董仲舒聖人、中人與鬥筲之說的影響。

韓愈繼承了孔、孟、董的儒家傳統觀念,把人分成了三種性,表現了他的聖賢史觀和維護統治階級地位的等級觀念,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韓愈畢竟生活在封建社會,他的思想還是為統治階級所服務的。但他在繼承前人的人性學的基礎上,又把“性三品”說派生出來“情三品”說,從這一點上講韓愈對孔子及其以後諸家的人性說是有所發展的。

韓愈寫《原性》提出了三品人性說及“情三品”說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呢?他說:“性之於情,視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當時人們講人性都是“雜佛老而言”,是受佛教人性論的影響。佛老宣揚“清淨”“無為”“無欲”,認為這就是人性,主張消滅人的“情欲”而恢複人“清淨”的本性。韓愈正是以有情欲的人性論來批判和對抗佛老的人性論,這也是他一生反佛的一個內容。佛教天台宗主張人性二元論,認為人都有淨、染二性,淨是佛性,作為佛性的淨能克服染,染性被克服,留下的就是佛性的淨,便成了佛。禪宗的“見性成佛”,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隻要自我人性達到頓悟便成了佛。為了反對佛教的人性說,韓愈搬出了孔子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理論及孟子的“四端”之說,創立了“性三品”與“情三品”說,認為佛教既不講仁義禮智信之人性,也不講喜怒哀懼愛惡欲之人情。唐代佛教的昌盛,在經濟上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破壞了人倫關係,尤其是滅絕人性的禁相生養之術,是韓愈最為厭惡的。韓愈反對佛性說,認為隻有體現倫常關係,才能使情動而處其中以見其性。也就是說,人必須通過符合倫理道德之情的表達,才能顯示出人性本來就具有的仁禮義智信的善的本質。韓愈把性和情放在一起分析,強調了性和情的關係,指出了性與情又是各自概念不同的東西;指出了性與生俱來,情接於物而生,是符合實際的,有唯物觀點。

總的來說,韓愈是在繼承前人的儒學人性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人性說,具有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