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華而又喧囂的長安城內,陽光斜灑在青石板路上,卻似乎無法驅散空氣中彌漫的緊張與不安。突然間,一陣陣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這份寧靜,隻見數名信使快馬而來,他們身著不同顏色的衣甲,臉上寫滿了焦急與緊迫。

“讓開!讓開!緊急軍情!”一名信使高聲呼喊,手中的馬鞭在空中揮舞,驅趕著路上的行人。

“哎呀,這是怎麼了?怎麼這麼多信使?”一位賣菜的阿婆停下手中的活計,驚訝地望著這些疾馳而過的信使。

“聽說了嗎?李孝常、李孝恭都造反了!”旁邊的一位茶攤老板壓低聲音,神秘兮兮地說道。

“什麼?這怎麼可能?”阿婆聞言,手中的菜籃子差點掉在地上,眼中滿是震驚。

“千真萬確啊!”茶攤老板繼續說道,“我剛才聽一位剛從城外回來的朋友說,那些信使就是來報信的,說李孝常和李孝恭都已經起兵,正往長安趕來呢!”

“這可如何是好?”阿婆憂心忡忡地說道,“咱們這長安城,難道又要陷入戰亂了?”

“誰知道呢?”茶攤老板歎了口氣,“這世道,真是越來越不太平了。”

就在這時,又一名信使快馬趕到皇宮門前,他猛地勒住韁繩,從馬上躍下,一路小跑到守衛麵前,高聲喊道:“緊急軍情!李孝常、李孝恭造反,正往長安趕來!”

守衛聞言,臉色大變,立刻轉身跑向皇宮內院,去向皇帝稟報。

而長安城的街頭巷尾,此時已經炸開了鍋。無數百姓議論紛紛,有的驚慌失措,擔心戰亂再次降臨;有的則興奮不已,認為這或許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下可熱鬧了,兩個李姓將領都造反了,不知道最後誰能勝出?”一位年輕的書生邊走邊說,臉上帶著一絲好奇與期待。

“管他誰勝出呢,隻要不讓我們老百姓遭殃就好。”一位老婦人邊走邊搖頭,語氣中充滿了無奈與擔憂。

“聽說李孝恭是為了清君側,匡扶李氏皇權才起兵的,應該不會濫殺無辜吧?”一位中年男子猜測道。

“誰知道呢?這些將領的心思,咱們老百姓哪裏猜得透?”另一位青年反駁道。

就這樣,長安城內,無數百姓在議論紛紛中,等待著這場即將到來的風暴。

........................................

在金碧輝煌的皇宮深處,李世民正端坐在龍椅上,手中緊握著毛筆,一絲不苟地批改著堆積如山的政務。他的臉上洋溢著專注與興奮,仿佛每一份政務都承載著他對大唐未來的期望與憧憬。

然而,就在這時,一旁的崔免卻不合時宜地插了進來,他拿起一份政務,看了一眼,便毫不留情地駁回,扔回了案頭。

“陛下,這份政務不可行,還是重新來過吧。”崔免的聲音冷淡而堅定,完全沒有顧及李世民臉上的不悅。

李世民抬起頭,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滿:“崔免,你每次都這樣,朕批改政務的興致都被你給打斷了。”

“陛下,臣也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著想,政務需謹慎,不可有絲毫馬虎。”崔免義正言辭地說道。

李世民歎了口氣,雖然心中不滿,但也知道崔免說的是事實,隻好無奈地點了點頭:“罷了罷了,你拿去再審核一遍吧。”

就在這時,一名信使匆匆走進大殿,跪倒在地,高聲稟報:“陛下,不好了!李孝常、李孝恭二人起兵造反,正往長安趕來!”

李世民聞言,大驚失色,手中的毛筆也掉在了案頭上,他猛地站起身來,目光中滿是震驚與憤怒:“什麼?他們竟敢起兵造反!”

然而,一旁的崔免卻是淡定自若,他輕輕拍了拍李世民的肩膀,安慰道:“陛下勿憂,臣這就下令,讓尉遲恭、程咬金、李靖等人各自領兵,前去鎮壓動亂。”

李世民聞言,雖然心中不滿崔免擅自調動他的兵馬,但在這緊要關頭,也隻能無奈地點了點頭:“好吧,就依你所言。但你要記住,務必保護好朕的江山社稷,不能讓這些亂臣賊子得逞!”

崔免微微一笑,自信滿滿地說道:“陛下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為大唐的江山社稷保駕護航。”

說完,崔免便轉身離去,留下李世民一人在大殿中,望著他離去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