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2 / 3)

其實,如今整個社會對於“職業貴賤”的觀念愈來愈淡,那些過去被人視為“下等人”幹的工作,現在反而更能鍛煉人的本領,發揮出個人的潛力。西方國家的許多大學畢業生,一開始沒有多少是按專業對口工作的,很多人是從推銷員、收銀員乃至在餐廳打工起步,然後一步步走上新的崗位。比起“搶短線”的激進行為,在擇業中搞“長線投資”似乎更為理智、更具個性。

以智能求生存。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我們正在從事的工作也在不斷變化,如何讓自己成為就業市場的“常勝將軍”呢?你需要的是不斷“充電”。除了本行工作,你還應當熟知一些專業以外的事務。不僅要成為專門人才,還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適合時代發展的複合型人才。這樣,你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個人主導生活。為了求得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有不少人放棄了個人的興趣追求。工作時往往超負荷運轉,個人空間極小。從社會對勞動力的不同需求來看,這種選擇無可厚非。但這往往並不是人們心目中最理想的選擇。賺錢當然是必要的,但人們除了工作之外,對其他事物也有追求,如自由的時間、良好的健康、滿意的人際關係和幸福的家庭等等。因此,一份相對自由的、能充分發揮個人聰明才智的工作將越來越成為人們的首選擇業目標。這樣,人們就可能擁有更多靈活的時間,彈性安排自己的生活。這樣的工作才是個性化的、理想的工作。

我們要牢記:誰也不能擁有全世界。即使你擁有了全世界,也隻能一天三餐,一次隻能住一間房,睡一張床。

有一次,喬治和外公進林子裏去捕野雞。外公教喬治用一種捕獵器,它像一隻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係著的繩子一直接到他們隱蔽的灌木叢中。隻要野雞受撒下的玉米粒的誘惑,一路啄食,就會進入箱子。隻要一拉繩子就大功告成了。

支好箱子,藏起不久,就飛來一群野雞共有九隻。大概是餓久了,不一會兒就有六隻野雞走進了箱子。喬治正要拉繩子,又想,那三隻也會進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會兒,那三隻非但沒進去,反而走出來了三隻,喬治後悔了,對自己說,哪怕再有一隻走過去就拉動繩子,接著,又有兩隻走了出來。如果這時拉繩,還能套住一隻,但喬治對失去的好運不甘心,心想,總該有些要回去吧,終於,連最後那一隻也走出來了。那一次,喬治連一隻野雞也沒捕到。

人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而機會卻稍縱即逝:貪欲不僅讓人難以得到更多,甚至連原本可以得到的也將失去。喜歡下棋的人都知道一句老話,那就是:下棋莫貪。人生也是如此。貧窮的人隻要一點東西,就可以得到滿足,得隴望蜀,天天生活在不滿足的痛苦中。貪婪者想得到一切,但最終兩手空空。要知道,即使你擁有的再多,死後能帶走的也就是匣子一個。

托爾斯泰有一篇小說,叫《一個人一生需要多少土地》。托翁說,在俄羅斯的外省有一個貪婪的地主,他用一生的時間來掠奪土地。等他死的時候,他侵占的土地已經需要騎上馬來丈量了。他要死了,佃農們在原野上已經為他挖好了墓穴。

“讓我最後一眼看看自己的安息之處吧!”這位貪婪的地主說。於是,人們把他抬到了墓穴邊。麵對墓穴,地主突然一瞬間明白了一個樸素的道理:一個人的一生,其實隻需要從頭到腳六英尺的土地,即可把自己舒服的放進去,這一丁點土地,就足夠了!

記得有位名人說過: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悲劇都是和錢有關係的,而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喜劇都是和錢無關的。這句名言應該讓人很受啟發。確實,一個能拋卻貪念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他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心態,這樣的人才會與快樂為伴,否則即便你身價上億也不會與快樂有緣。

退一步海闊天空

人生之所以有很多煩惱,大都是因為遇事不肯讓他人一步,其實,這是很愚蠢的做法。明智的處世選擇是善於放棄,善於放棄是一種境界,是曆盡跌宕起伏之後對世俗的一種輕視,是飽經人間滄桑之後對財富的一種感悟,是運籌帷幄、成竹在胸、充滿自信的一種流露。因而,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凡事不妨退一步。

在某些特殊的時間裏、環境下,采取以退為進的方法,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策略,而並非是消極退讓。

曾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跟萊溫斯基的那場“拉鏈門”風波仍在我們的記憶之中。我們可以想一想,當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事情東窗事發。克林頓死不承認,采取死撐著的態度,這也是一種選擇。當著全世界人的麵,堂堂的美國總統承認自己的醜事,這是多讓人難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頓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采取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麼做,其實是將包袱扔給了所有的美國人:我已經承認了我自己的錯誤,你們有權利讓我下台,你們也有權利讓我繼續留在總統的位子上,對一個已經承認錯誤的人,你們就看著辦吧!

最終,克林頓勝利了:參議院原諒了他。

同樣是美國總統,當年肯尼迪在競選美國參議員的時候,他的競選對手在最關鍵的時候輕易地抓到了他的一個把柄:肯尼迪在學生時代,因為欺騙而被哈佛大學退學。

這類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競選對手隻要充分利用這個證據,就可以使肯尼迪誠實、正直與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無光。一般人麵對這類事情的反應不外是極力否認,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認自己的確曾犯了一項很嚴重的錯誤,他說:“我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錯的,我沒有什麼可以辯駁的餘地。”肯尼迪這麼做,等於說“我已經放棄了所有的抵抗”,而對於一個已經放棄抵抗的人,你還要跟他沒完沒了嗎?如果對手真的繼續進攻了,顯得對手一點風度也沒有。

所以,我們應記住一個基本原則:一個人既然已經承認錯誤了,那麼你就不能再去攻擊他,再去跟他計較。無論是克林頓還是肯尼迪,他們都沒有因為有過劣跡而受到傷害,相反的是,他們還都將它轉變為了一個優點。他們承認自己有過錯誤,就已經將自己人性化了:我們和平常人一樣,也會犯錯。同時,承認自己有錯,贏得人們的同情。

這是在被動的情況下以退為進的策略。在主動的情況下,由於徹底解決某個問題的時機沒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這種策略。

楊玢是宋朝時的尚書,年紀大了,便退休在家,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寬敞、舒適,家族人丁興旺。有一天,他在書桌旁,正要拿起《莊子》來讀,他的幾個侄子跑進來,大聲說:“不好了,我們家的舊宅被鄰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饒他!”

楊玢聽後,問:“不要急,慢慢說,他們家侵占了我們家的舊宅地?”

“是的。”侄子們回答。

楊玢又問:“他們家的宅子大,還是我們家的宅子大?”侄子們不知其意,說:“當然是我們家宅子大。”

楊玢又問:“他們占些舊宅地,於我們有大的影響嗎?”

侄子們說:“沒有什麼大影響,雖無影響,但他們不講理,就不應該放過他們!”

楊玢笑了。過了一會兒,楊玢指著窗外的落葉,問他們:“那樹葉長在樹上時,那枝條是屬於它的,秋天樹葉枯黃了落在地上,這時樹葉怎麼想?”他們不明白含義。楊玢幹脆說:“我這麼大歲數,總有一天要死的,你們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爭那一點點宅地對你們有什麼用?”侄子現在明白了楊玢講的道理,說:“我們原本要告他們,狀子都寫好了。”

侄子呈上狀子,他看後,拿起筆在狀子上寫了四句話:“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光殿基望,秋風衰草正離離。”

寫罷,他再次對侄子們說:“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計較。”

《菜根譚》中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得,路才會越走越寬。”這便是一種進退之道。

以前,有一條大河,河水波浪翻滾。河上有一座獨橋,橋很窄,僅用一根圓木搭成。有一天,兩隻小山羊分別從河兩岸走上橋,到了橋中間兩隻山羊相遇了。但因橋麵太窄,誰也無法通過,而這兩隻山羊誰也不肯退讓。結果,兩隻山羊在橋上用角頂撞起來。雙方互不示弱,拚死相抵,最終雙雙跌落橋下而被河水吞沒了。

這則寓言看起來很簡單,但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正是“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得”的道理。在狹窄的路口處,不妨讓別人先行,自己退讓一步。表麵看來,自己吃虧,但實際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讓,勢必會兩敗俱傷,倒不如稍作退讓,免去麻煩。

為什麼非要去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呢?為什麼非為一點利益而爭得頭破血流呢?為什麼不向後看看?退一步海闊天空!

聰明的人總是有遠見卓識。大禹治水的故事,不是給我們啟示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同時也給人們帶來災難。傳說堯的時候發大水,年年泛濫。堯用鯀治水,鯀采用的方法是築堤防水,可是今天剛築好的堤壩,明天就被大水衝垮了。這樣鯀足足用了九年時間仍沒將大水治服,結果卻被舜殺掉了。舜用鯀的兒子禹來治水。禹在治水過程中,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善於作退步思考,不鑽進一條死胡同裏。他憑著自身的智慧和頑強的鬥爭精神,經過十幾年的艱苦鬥爭,利用疏導的辦法,取得治水的成功。其實,疏導對於築堤來說就是一種後退,麵對洶湧而來的河水,我們不後退怎麼能行呢?後退並非意味著河水的強大,而是為了尋找更好的時機和手段來控製它、牽引它、疏導它,使它按渠道流入大海。這種方法不是讓人耳目一新嗎?

退本身並不能說明我們膽怯、我們弱小、我們是逃兵。相反,能進能退、能屈能伸則是我們智慧的象征。古人形容大丈夫就說“能屈能伸為大丈夫也”,可見大丈夫行事,理應是有進有退。退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也隻有退一步,才能抓住戰機,化被動為主動,使局勢峰回路轉,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放下煩惱,快樂人生

似乎從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煩惱就與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或許,人生正是因為有了諸多煩惱,生活才顯得多姿多彩。但是對於人生而言,煩惱如果過量,就會成為致命的毒藥,所以要學會放下煩惱。

生命的過程就如同一次旅行,如果把每一個階段的“成敗得失”全部都扛在肩上,今後的路還怎麼走?為你的“舊包袱”舉行一場葬禮,將它埋葬,與過去說再見,跟往事幹杯吧!這樣,你將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輕裝上陣,生活得更加輕鬆和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