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蔣介石的真麵目(17)(3 / 3)

後來孫科、何應欽也先後來相勸說,蔣先生的作風一向如此,難道你還不知道嗎?在現在這種風雨飄搖的局麵之下,和蔣先生鬧翻了,事情將更不好辦。這兩位先後身肩內閣重任的行政院長的態度尚且如此,我為顧全大局,不為已甚,隻好不了了之。

李宗仁又回憶:

蔣先生最不可恕的幹預,便是他破壞了政府的江防計劃。蔣先生原非將材,東北及徐、蚌二役可說是他親自指揮垮了的。當時我和白崇禧力爭,徐蚌之戰應本“守江必先守淮”的傳統原則作戰,而蔣不聽,硬要在徐州四戰之地與共軍作戰,卒至一敗塗地。此次守江,雖已屬下策,但是我們究有強大的空軍和數十艘軍艦為共軍所無,若善加利用,共軍亦未必可以飛渡長江。無奈蔣先生無意守江,卻要守上海一所死城。執行他這錯誤戰略的,便是他最寵信而實際最膿包的湯恩伯。

一二月之間,當共軍已逐漸迫近長江北岸時,國防部召開江防緊急會議,事前並由該部作戰廳廳長蔡文治中將擬就守江計劃,開會時提出討論。此次會議由參謀總長顧祝同主持,出席者有各級將領蔡文治、湯恩伯等人。我與何應欽也應邀列席。

首由蔡文治提出江防計劃。大意是說,我江防軍主力應自南京向上下遊延伸。因為這一段長江江麵較狹,北岸支流甚多,共軍所征集預備渡江的民船多藏於這些河灣之內。至於江陰以下之長江江麵極闊,江北又無支河,共軍不易偷渡,可以不必用重兵防守。此一方案,何應欽、顧祝同和我都認為十分妥恰。

但是湯恩伯卻大不以為然,聲言這方案大違總裁意旨。他因而另提一套方案,大體是把我江防軍主力集中於江陰以下,以上海為據點,集中防守。至於南京上下遊,隻留少數部隊以為應付,簡言之,便是守上海而不守長江。

蔡文治認為這是自殺政策,在戰略及戰術上均屬下策。無奈湯恩伯是掌有實權的江防總司令,他的防地上自湖口,下至上海,大軍四十餘萬人都在他一人節製之下。湯堅持他的守據點的計劃,並說:“這是總裁的方案,我必須執行!”

蔡文治說:“就戰略、戰術來看,我想不論中外軍事家都不會認為放棄長江而守上海是正確的。現在代總統、何院長、顧參謀總長都同意我們作戰廳的方案,為什麼你獨持異議?”

湯說:“我不管別人,總裁吩咐怎麼做便怎麼做!”

蔡說:“總裁已經下野了,你還拿大帽子來壓人,違抗參謀總長的作戰計劃,如果敵人過江,你能守得住上海嗎?”

湯恩伯至此已血脈賁張,完全失去常態,頓然把桌子一拍,大聲嘶吼道:“你蔡文治是什麼東西?什麼守江不守江,我槍斃你再說,我槍斃你再說……”說著,把文件一推便衝出會場,揚長而去。

蔡文治也氣呼呼地把文件收起來,連說:“這還能幹下去?這還能幹下去?我辭職了!”

我望著何應欽、顧祝同二人說:“這局麵如何收拾?”

何、顧二人也苦笑說:“老總不答應,那又有什麼辦法,隻有讓他垮嗬!”他們所謂“老總”就是指蔣先生。

我當時便想湯恩伯隻知道蔣先生,把我們李、何、顧三人不放在眼內,簡直不成體統。要阻止敵人渡江,首先要把湯恩伯撤職,但是湯氏手握重兵,何應欽、顧祝同又不敢哼一聲,我當然也無法撤換他,隻好眼睜睜看他胡來。

最後,兵敗山倒。李宗仁回憶:

4月21日我召集何應欽、白崇禧、顧祝同等高級將領會商今後戰略。與會諸人莫不慨歎。因眾人皆清楚,蔣先生如不暗中掣肘,局勢不會一糟至此。由多方事實參證,我知道蔣先生是故意促成我早日垮台,愈快愈好。他唯恐我能守住長江,與中共周旋。時日延長,美國政府可能改變對華態度而大量助我。如此,則我李某人坐擁半壁河山,中共固無法南侵,而蔣先生的獨裁政權亦將永成曆史名詞了。

蔣先生生性便是極端狹隘的人,他斷不能坐視我取他而代之。他所以要把湯恩伯撤往上海,目的是要爭取時間,搶運物資,然後把湯部精華撤往台灣,另建一個小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