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蔣介石的真麵目(2)(2 / 3)

康澤在抗戰中的職務是1937年兼軍委會政治部第二廳廳長、複興社總社書記。1938年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組織處處長、武漢支團部主任、戰時青年服務總隊總隊長。1945年奉派出國考察第二次大戰各同盟國家戰後複員工作。1947年返國。翌年1月膺選為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蔣中正要他做熱河省主席,他沒做,改到襄陽去做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正好趕上襄陽之戰,最後襄陽失守。

在襄陽失守時候,國民黨為了人造奶油式地趕造先烈,在1948年7月22日,特由國防部政工局長鄧文儀宣布:“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康澤於襄陽作戰中業已殉難。”據同月下旬的《新聞天地》報道:“7月20日的晚上,蔣總統召重要軍事將領餐敘。出席的有何應欽、顧祝同、秦德純、林蔚、劉斐、蕭毅肅、鄭介民、李及蘭、衛立煌、宋希濂等。席間,談到了康澤中將的下落。據總統說,他所了解的康澤,是不會被俘的,很可能像張靈甫那樣壯烈成仁。不過到20日還沒有接到任何方麵關於康氏下落的報告。直到20日,參加保衛襄陽的行政專員李朗星負傷突圍,帶著一千多名青年學生,脫險的電報到了漢口,大家對於康澤脫險的希望,更是渺茫了。”

蔣介石在聚餐時,表示“他所了解的康澤,是不會被俘的”,顯然是基於他對康澤為人的一種判斷。在蔣介石眼中,康澤是“壯烈成仁”的料子,這種料子,臨危受命,在千古艱難之時,必然一死。康澤死了,國民黨便不愁沒有做先烈的樣板了,這對國民黨的形象,也算雖敗猶榮啦!

不料,老康卻放水了!——康澤並沒有死。

康澤沒死,國民黨不得已求其次,改行樣板轉換,決定把康澤形象轉為“被俘不屈”型,康澤如“被俘不屈”,縱然沒死,也是雖敗猶榮啦!

於是,國民黨的宣傳重點,就是康澤“被俘不屈”矣!

1964年7月,蔣介石在第九次黨務工作會議上,講“對黨務工作的檢討指示”,就有這些話:

現在我們再從黨的基本精神上來檢討——

記得在前年黨務工作會議裏麵,我曾經提到康澤同誌在大陸上被俘囚禁之中,十幾年來抗節不屈的情形,今天我願意重複提出來再說一回。康同誌遭受共匪煉獄的折磨,身體早已衰謝不堪,據說他的牙齒都脫落得快沒有了,這十多年,真不知道他是怎樣熬過的!他的兒子曾經見到他,其時正是大陸隆冬天氣,可是他卻還是破衣一襲,寒徹骨髓。他對他的兒子表示:無論共匪鼎鑊刀鋸,任何威脅利誘手段,都不能磨損他革命的意誌。當他的兒子將要回來與他告別的時候,他曾經向其兒子很低聲地叮嚀著說:“你回去要告訴在台灣的同誌,國民黨隻要能團結,就有希望,就必成功……”康同誌這種見死不更其守,凜然的節概,實在使人懷念和感歎!

大家知道,康同誌,原為在大陸時代青年團領導幹部之一,他曾經參加每一次的革命鬥爭工作,對黨團以往種種內外工作關係,和本黨在大陸失敗的原因,當然他最為了解,現在於其身罹百苦之餘,說出了我們黨的失敗之由,和複興之道,這不是他後悔莫及之言,而乃是的確獻出了他出自肺腑的血誠,這豈不是我們今日在會的每一同誌所當瞿懍然,永矢勿諼,痛自懺悔,而寶貴的教訓嗎?所可惜的,是他今日不能與我們同在台灣基地,來共同參加雪恥複仇的工作!念之令人痛楚!

大家須知,很多陷身大陸,抗節不屈的同誌,他們之所以不幸,並不是他們奮鬥不力的緣故,而乃是由於當時一般鬧派係、逞私見、爭權奪利、違反紀律、破壞團結的敗類,造孽貽禍,陷害了他們的——這應該是過去負責的幹部,尤其是今日在台灣的,更要徹底懺悔,如何為本黨,為這一班身陷匪區的忠貞同誌,來負咎自贖!他們今日在匪區內忍受苦難,堅貞表節,乃又是在力窮勢蹙,無可奈何之際,本其革命黨員誌節的最後操持,為本黨、為主義、為國家,保存了浩然正氣的革命人格,來感發大陸以及海內外的人心血性,其遭遇至堪憫念,其誌行則又是至堪敬重而為大家所當取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