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共的大方向下,除了公眾之外,美國的官方,特別是外交與軍事部門,都隻有主張“助蔣滅共”,幾乎一致認為蔣介石垮台和毛澤東的勝利,將導致蘇俄控製中國,威脅到美國在亞太的利益。第七艦隊司令庫克(Admiral Charles M.Cooke),於馬歇爾在華調停期間,就不主張減少美國駐華陸戰隊的兵力,雖未被馬歇爾所接受,但仍繼續強調美國在華軍事基地的重要性,特別是青島海軍基地,認為一旦失去,將有災難性的後果,故提出訓練中國陸戰隊以及用美國海軍來支援國民黨等各種建議。(參閱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Vol.7(1947),p.73-80,864-865,944-945,953)美國國務院上下以及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大都采取扶蔣、援蔣的立場,都希望美國的援助可以幫助蔣介石打敗共產黨。
在這種情況下,杜魯門和馬歇爾再討厭蔣介石,亦隻好援助他。蔣亦心知肚明,有恃無恐,最後可以不買馬歇爾的賬,關閉和談之門,全麵展開內戰。不過從顧維鈞的回憶錄看到,蔣還是低估了馬,所以當聽說馬被發表出任國務卿時,感到“震驚”。蔣還想請馬留在中國當他的軍事顧問呢。總之,杜魯門也好,馬歇爾也好,並不存在援不援助蔣介石的問題,而是援助多少,到什麼程度,以及如何使援助得到應有效果的問題。馬歇爾初來華時,就帶來一張五億美元支票,作為達成和議的“獎賞”。1946年下半年,馬歇爾曾以禁運軍火作為對蔣和談的壓力,但在馬氏離華之前,禁令已經取消了。蔣介石打共產黨始終有美國的軍援,到1947年秋天,又有新的援助計劃。1948年4月美國國會又通過四億六千三百萬元的援華法案,據美方估計,自抗戰勝利五年以來,援助蔣介石政府不下二十億美元。而蔣介石卻一直認為美援不足,導致他的失敗,美國右派政客也借此攻擊杜魯門政府“失去中國”。但是在華觀察的美軍一致認為國民黨軍隊挫敗絕非由於軍火缺少,而是由於領導無方,士氣低落。他們見到解放軍進入北平時所攜美械裝備,以及毛澤東閱兵乘坐的凱迪拉克敞篷轎車,很不是滋味。
當1947年秋天,戰況日漸對蔣介石不利,蔣在東北的據點益形孤立,司徒雷登大使甚至已向美國政府發出華北可能不守的預警。(見司徒1947年3月26日致國務卿函,載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Vol.7,p.84-86)他於6月4日又致電國務院說,中國現狀的悲劇是蔣總統及其周圍的人,不能理解全國人民和平的渴望,而隻相信他們的特務,以至於不能迎合大眾的訴求,隻能用殘酷的鎮壓方式,實在幫了共產黨的大忙。(引自Rea&Brewer ed.The Forgotten Ambassador,p.115)馬歇爾懼怕國民黨政權全麵崩潰,於6月間向一群美商坦言:“我用盡腦汁苦思而不得解救之道。”(I have tortured my brain and I can't now see the answer.)(見Lillienthal,Journals:The Atomic Energy Years,p.201)最後他建議魏德邁率團訪華。魏德邁將軍的反共觀點眾所周知,又與蔣介石熟識,而其團員包括財政、經濟、政治和工程技術等各方麵專家,在華府的顧維鈞大使即認識到,魏德邁率團出訪,“是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可能有所改變的跡象”。(見《顧維鈞回憶錄》第六冊,第171頁)所謂“有所改變”,乃美國政府將會根據魏將軍的實地調查報告,增加對蔣介石的援助。當時美國的一般輿論亦持這種看法。後來馬歇爾當麵向顧維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