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打不過毛澤東(6)(2 / 3)

搞民主,尤需恢宏的氣度,而蔣介石的氣度與性格全與民主不搭調,所以他搞的是假民主,也就不足為異。他搞假民主有政治目的,尤其是要製造民主假象,以博取崇尚民主的美國更大支援。但是事與願違,目的並未達到,而引發不少嚴重的惡果和後遺症。美國駐華大使致電國務院時,就指出,國代選舉之後,蔣委員長的威信大失。(見Rea&Brewer ed.The Forgotten Ambassador,p.239)且不論召開國大花了八千零四十億,折合當時金價,兩萬兩有奇(見《國大外史》,第60、61頁),在財政極端困難、通貨膨脹十分嚴重之際,無疑是沉重的負擔。而花了大錢由國民黨一黨主導的國大,非僅不能獲得政治上的團結,反而激化黨內的鬥爭,暴露黨內的腐化,至於在會場上演出的諸多民主幼稚病,貽笑大方,尚屬次要。選舉總統原是要凸顯蔣介石為全國最高領袖,然而會前會後諸多跡象顯示,他並不足以言全國的領袖,共產黨喊出“打到南京去,活捉偽總統蔣介石”的口號固然掃興,連全黨的領袖都成問題,充其量是CC與黃埔的絕對領袖。他被由國民黨主導的國大選為大總統,雖全力以赴,不惜威迫利誘,卻不能阻止李宗仁當選副總統,已甚泄氣,而所表現出來的小家子氣,更使這場“政治秀”黯然無光。蔣、李之間的裂縫,亦因傷感情的選舉不再能夠縫合。一個總統,一個副總統,都不能夠同心協力,國民黨大廈之將傾,已可預卜。這次耗資巨大的國民大會,豈非使已經惡化的局勢更加惡化嗎?蔣介石想搞假民主以獲政治實利,結果自食惡果,得不償失。

第四節文膽陳布雷之死

陳布雷於1948年10月13日突然自殺身死,乃是蔣政權在風雨飄搖之際,極為震驚人心的消息。蔣介石為死去的左右手題了“當代完人”橫匾,然而完人為什麼會這樣地完蛋了呢?陳布雷之死為什麼會引起震撼呢?

陳布雷原名訓恩,字彥及,號畏壘,在浙江高等學校讀書時,同學看他臉蛋胖嘟嘟的,戲呼他是“麵包孩兒”,由麵包而英文bread,再由譯音改為布雷,於是他就幹脆叫陳布雷了。他生在1890年(清朝光緒十六年),十五歲(1904)中秀才。十七歲(1906)時候在寧波府中學堂念書,因為鬧學潮,自動退學。二十二歲(1911)在浙江高等學校畢業。民國成立後,曾加入同盟會,從事教育與新聞工作。自1927年春在南昌初見蔣介石,加入國民黨後,成為蔣氏身邊極為顯赫的人物。

陳布雷的顯赫,不在他身居高官和黨中央要職,而在他是蔣介石的侍從頭子,得到蔣之信任,他從三十八歲到五十九歲,前後二十一年間,一直是蔣介石貼身的文字侍衛官,一直是首席秘書、首席幕僚長,這樣一個近水樓台的地位,他的顯赫,自然就不是一般的高官和浮麵上的黨中央要職所能概括的了。蔣君章在《布雷先生的風範》(《傷逝集》)裏說:“侍從室這一製度,在編製係統上是屬於軍事委員會的。但是真正的性質,曆史上所罕見,勉強地作一比較,清代的軍機處有一點仿佛相似。”像軍機大臣那樣,處理最高當局的一切機要事件和棘手事件。(參閱徐詠平《陳布雷先生傳》;蔣君章“陳布雷先生在勝利還都後的工作與生活”,《傳記文學》第四十四卷第一期)陳布雷身為“軍機處”的頭頭,他的顯赫自然也就非同小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