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要請胡適競選總統,並由他親自向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名,可是會中除吳稚暉與羅家倫兩人讚同蔣的提議外,其餘出席者都堅決主張蔣為候選人,蔣乃交中央常會決定,中常會決定擁蔣,於是胡適競選總統的插曲落幕。這一段曆史正如當年所發生的,真實不誤;蔣、胡之間的聯係人是王世傑,王對此事有記錄,胡本人亦曾記此事。但怎樣來解釋這件事呢?王世傑向胡適說,根據中華民國的憲法,總統無實權,所以蔣情願屈居胡下,當有實權的行政院長。這種解釋似乎言之成理;然事後證明,憲法問題難不倒蔣介石。老蔣當年哪裏會為此小問題,而雅不願做大總統呢?王又代蔣轉告胡,蔣不當總統以便戡亂。這種從現實的考慮,當然有可能。如果再略事發揮一下,蔣一心一意要“戡亂”,極需美國人的大力支援,把胡適牌打出來,自可贏得山姆大叔的好感!不過,冷靜地想一想,蔣介石如果真的堅持不當總統,真的想請胡適競選,他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他的中央常會居然敢否決他的提議,是怎麼回事呢?這位強人對他的執會、常會竟如此沒有影響力嗎?如果說是虛情假意,那又何必一再派王世傑去勸胡適呢?其目的又何在呢?真相到底如何?真是一頭霧水!
事隔四十餘年,當年的國大代表劉心皇無意中幫助我們揭開表象,洞見真相。劉氏於1989年11月7日給李敖的信中,有如下一段:
關於蔣中正勸胡適競選總統一節,我認為是蔣先生想請胡適代表社會賢達、代表清流,發表聲明,說:“當今之世,總統一職,非蔣中正先生擔任不可。”當時,胡適被勸時,隻說自己不能幹,竟然不說擁護蔣先生幹,蔣隻有一勸再勸,希望胡能領悟,詎料胡不唯不悟,竟終於答允,演成中常會反對,而蔣也終於接受他的中常會之擁戴,擔任總統候選人了。(載“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一百期下冊,第107頁)
劉心皇的“認為”,不僅如他所說另有旁證,別有前科,而且令人疑竇冰釋,大有原來如此之感。原來蔣當總統始終不做第二人想的,原來蔣請胡競選,是示意胡擁己,一再敦請,乃因胡不識相,希望他領悟。結果胡不但未領悟,還認為“蔣公是很誠懇的”,居然假戲要真做。但假戲又何能真做呢?原來國民黨的中常會完全是先意承旨的,蔣完全是胸有成竹的。從“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的層次看,蔣再度表演“以退為進”、“口是心非”的中國傳統,以及再一次顯露他的性格。他是一有自大狂的人,再加上封建迷信,自以為真龍天子,天無二日,哪肯屈居人下?同時他又是一個有自卑感的人,否則何必要清流擁戴呢?
戲演完之後,便是如何修憲以增加總統的權力。國大代表們遂於4月18日討論憲法修改案,蔣介石首次以代表資格出席,入座第一號代表席,以一小時快速順利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完成三讀程序,主要內容即為提高總統的職權。代表們在其他修憲部分爭論激烈,各不相讓,獨對提高總統職權,全無異議,可見極大多數的代表乃是忠於蔣介石的國民黨人馬,所爭者隻不過是他們自己人內部的權力分配。蔣介石於4月17日召集全體國民黨代表訓話,要他們“服從領袖、尊重黨紀”,全體起立,一致接受,也就不必為異了。
4月5日國民黨中常委一致擁護蔣總裁為總統候選人,翌日臨時中全會也表示擁蔣為第一屆總統候選人。4月9日,一百五十餘名國代簽署,請選蔣主席為總統,連署者高達二千四百八十九人。選舉總統的日子是4月19日,早上8時50分開始簽到,出席的代表、來賓、記者都十分踴躍,座無虛席。中午12時45分宣布開票,結果蔣介石以二千四百三十票當選,陪選的居正僅得二百六十九票。全場鼓掌,高呼萬歲。
總統選舉是一麵倒的情勢,沒有人可以跟蔣介石競選,居正陪選原本多此一舉。然而副總統選舉就大不一樣,一人之下,群雄相爭。有那麼多候選人,主要也是由於蔣介石申明自由競選的原則。這幾位之中,蔣最顧忌的當然是桂係首腦李宗仁,孫科雖亦曾反過蔣,有過瓜葛,但畢竟是文人,而李不僅是軍人,而且有實力,更何況戰時的功勳以及戰後的人望,實在使蔣感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