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打不過毛澤東(1)(3 / 3)

第二節老本愈打愈小

1946年的年底,國民黨軍隊攻克張家口,蔣介石不再顧慮共產黨與民主同盟的反對以及美方的壓力,拒絕延期召開國民大會,和平絕望。翌年初,馬歇爾離華並正式宣告調停失敗,中共駐京、滬、渝聯絡工作小組全部撤回延安,國共完全決裂。

決裂之初,蔣介石滿懷信心,一方麵大肆逮捕異己,視為共產黨或共黨同路人而鏟除之,另一方麵,相信可以速戰速決。他早在1946年10月18日的軍事會議上已經宣布,五個月之內就可擊潰共軍,他的參謀總長陳誠更認為隻需三至五個月,這樣說五個月還是最長的時限。這種信心與樂觀並不完全是憑空的主觀論定,而是根據錯誤的情報,誤以為中共呼籲和平,顯示在軍事上“不堪一擊”。攻克張家口之後更判斷“共黨主力已被擊潰”。特務鄭介民甚至在10月21日的黨政小組會議上宣稱:“共黨戰鬥力甚差,組織力亦不如前。共軍向我投誠者日眾,共黨內部亦常有我人潛伏,如能再將冀、魯平原收複,則共黨無可為矣。”(見唐縱《在蔣介石身邊八年》,第652頁,另參閱第579、623頁)事實上,自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決裂前的談談打打,國民黨從共產黨手中奪回不下百餘城市,似乎證實共軍的確“不堪一擊”。據此,我們才可明白為什麼蔣介石不怕決裂,甚至積極求戰!

蔣介石在高度樂觀下,增加軍人待遇,以鼓舞士氣,很想打幾個大勝仗,乃於1946年12月采取全麵進攻戰略,如餓虎撲羊之勢,奪取十七餘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占領一百六十餘座城市,但是並沒有捕捉到共軍的主力,好像使出千鈞之力,撲了一個空,占領的土地與城市使戰線愈拉愈長,成為防守上的負擔與消耗,蔣更密令於收複據點後構築防守工事,務必不再為共軍攻克擊毀(見蔣介石《剿匪手令本》1946年12月30日修訂本),益發加重了負擔與消耗,而預期要打通自東北、華北至華東的鐵路幹線,也無法完成,而兵力耗損甚巨。至1947年3月,全麵進攻顯然無法持續,蔣介石以國府主席自兼行政院長,發布對中共討伐令,其實在戰略上已自“全麵進攻”改為“重點進攻”矣。

蔣介石“重點進攻”的重點有二:山東(軍事重點)與陝北(政治重點)。在陝北,胡宗南奉命率十四萬人於3月13日分兵兩路進攻延安,不到一周即已攻克。國民黨聲稱擊潰共軍十萬,但美方情報顯示,共軍早已撤離。(見Rea&Brewer ed.The Forgotten,Ambassador,p. 179-180)蔣馳電胡宗南慶賀,有謂:“宗南老弟,將士用命,一舉而攻克延安,功在黨國,雪我十餘年來積憤,殊堪嘉尚。”但毛澤東及其中央已遠走陝北山區,胡宗南追擊不到,也捕捉不到二萬餘眾的陝北共軍,然在追擊之中不斷自我消耗,而一年多以後毛澤東又收複了延安。所以攻占延安的最大成就僅止於宣傳。蔣介石率領大批中外記者親臨赤都延安,慶祝勝利,報章騰傳,甚至以假冒共軍俘虜與記者談話,以收宣傳之效。自欺欺人的西洋鏡終會被拆穿,占據土地而不能殞敵主力,最後土地還得易手讓人。在山東,蔣派湯恩伯等三個兵團二十五萬餘人,強勢進攻,擬殲敵於沂蒙與膠東兩地區,未能得逞。而共軍在粟裕指揮下,竟敢主動出擊全副美械裝備精良整編七十四師,並在5月14日殲之於孟良崮,師長張靈甫陣亡。整編七十四師具有一個軍的實力,為最精銳的國民黨主力之一,毀於一旦,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欣然賦詩曰:“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見《陳毅詩詞選集》,第128頁)足令蔣介石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