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幾千年的漫長歲月裏,長治久安的太平盛世雖然很多,但是周期性的社會動蕩和農民起義也屢見不鮮,社會不和諧與社會動蕩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既要從正麵弘揚孔子文化的精華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還要認真地從反麵探討中國曆史上社會出現不和諧的原因。弘揚孔子的儒家傳統優秀文化精神,用孔子偉大的思想作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增強民族的團結,確認民族的尊貴,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國學小講堂,人生大智慧】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孔子對顏淵說:“能被起用,就能幹出成績,實現主張;不能被起用,就可以退而歸隱,隻有我和你能做到這一點吧!”子路說:“如果您要統帥三軍,那讓誰跟從您呢?”孔子說:“徒手搏虎,徒步過河,到死都不知道後悔的人,我是不會讓他跟從的。一定是遇到事情能夠謹慎處理,善於謀劃,敢於決斷的人。”
對於權力和職位超然一些是比較好的,這對自己、別人、社會和國家都有好處,相信別人不一定會比自己差。當然要做到超然也不容易,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建立第二個職業興奮點,比如除了正常的行政工作外,能不能在別的方麵有所造詣,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品故事,明心誌】
愛人者必愛之
範仲淹在睢陽當學官時,經常以自己的薪俸資助窮苦的讀書人。
曾有個孫秀才,特意來請求他接見,範仲淹很關心他,見過以後送給他十千銅錢。第二年,這位孫秀才又來了,範仲淹又贈給了十千銅錢。範仲淹問他:“你這樣辛苦地來回跑,究竟為什麼?”孫秀才悲傷地回答:“因為我沒有辦法養活老母親,隻好這樣奔波,來求得一些幫助。我每天隻要能有一百銅錢的收入,就足夠維持生活了。”範仲淹說:“這樣辛苦奔波能得到多少資助?我幫你補一個職位,每月有三千的薪俸可供衣食之需。但有這安排以後,你能安心在學習上下功夫嗎?”孫秀才特別高興,立刻答應能做到。
於是,範仲淹安排他研習《春秋》。10年之後,天下人都知道在泰山之下有一位教授《春秋》的學者。
六、儒家思想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思想源泉
自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以來,特別是經過了胡錦濤同誌在中央黨校講話以及中央政治局集體的兩次學習,讓中國人民對和諧社會這一理念有了廣泛的認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中國開展政治建設的根本出發點。
那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和諧社會呢?胡錦濤同誌概括了和諧社會的六大特征,也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其實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人民的思想理念、道德素質。我們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既要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也需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幾千來傳統的、積極的倫理思想。
我們之所以倡導要建設和諧社會,正是因為現在的社會還存在不和諧的現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提出了中國經濟社會在發展中存在的十大不和諧的因素:第一,貧富差距在持續擴大;第二,勞動關係日益失去平衡,資本的勢力自從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保持著不斷上升的強勢地位,而作為勞動者,他們的權益則處於一種不斷受到侵犯的狀態;第三,城市與農村人口之間的利益衝突加深;第四,城鄉發展不平衡;第五,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持續擴大;第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第七,效率與公平不平衡;第八,經濟發展與政治、法製的發展不平衡;第九,人與人之間存在關係不和諧的現象;第十,人與自然關係的不和諧,我們總是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經濟的代價。
上麵這十個方麵可以說是我們在建設和諧社會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禮記·中庸》指出:“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如果我們能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自身、人與別人、人與社會、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和諧,那麼這些問題也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了。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多少年來,人們從自然界大量索取物質資源,環境汙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小。
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還表現在製度上。比如孟子主張“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體現了對生存環境的關注和保護意識。
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則成為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歸宿,代表著中國人的人生精神,其實質是追求人與自然界的同一,這也就是所說的“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而儒家認為,“天地生萬物”,人與萬物都是自然產下的,主張“仁民愛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愛”的精神擴展到宇宙萬物。
人民的仁愛之心是和諧社會的基點。儒家雖然一直不提倡禁欲主義,但是一直強調要通過正心、誠意、修身來規範人的行為。孔子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稱為人,是因為他具有人的精神,特別是有道德。所以孔子一直以來以“仁愛”為中心,主張仁義禮智信,把培養有道德的人作為學習的根本,認為這才是一個社會和諧與穩定的根基。
“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有著豐富的含義。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說,“仁”強調的是個人與集體的責任與義務,也就是“為仁由己”。這其中就包括“愛人”和“孝悌”兩個方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這兩方麵的共同作用,可以為社會關係的和諧奠定個體的思想基礎。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每個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養的提升。
社會中會有不同的群體,而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支點。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更是社會和諧的主體,人與人之間如果不相互交往的話,也就無所謂和諧了。為此,孔子提出創造“寬厚處世、協和人我”的人際環境,其實儒家所講的人倫的和諧,就是每個人要各安其位,做到“和而不同”。
孔子認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這就是在財富分配方麵,要盡力做到公平,也就是社會各階層內部人與人之間要做到平等,而不是不同階層,利益不同。在人與人間要多一些關愛,多一些誠信,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治》)儒家所講的人倫和諧社會是靠禮樂製度來作為保障的,因而,禮的規定以及人們對禮的認同,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所以,儒家的社會和諧思想,則主要表現在以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樂製度中。
人與社會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主體。在儒家看來,人與社會的和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政治和諧。實行“王道”也就是“保民而王”,而行“王道”的核心也就在於“以德治國”與“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於孟子所提倡的“以民為本”的思想。第二,經濟和諧。孔子認為對待百姓要“先富後教”,孟子也說:“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隻有當百姓有了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會變得和諧與穩定。儒家最為反對的就是“富者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這樣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認為這是造成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第三,文化和諧。要我們發揚中國文化的一統性與多元性。一統性也就是說中國需要一個能夠兼容並蓄的主導的意識形態,而多元性在於各種思想能在此基礎上相互糅合。從先秦的諸子百家,到兩漢的經學,魏晉的玄學,隋唐的佛學、宋明的理學,以及清代的樸學,都是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各種學派與民間信仰交流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了“以儒治國、以道修身、以佛養心”的精神體係。
國家與社會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保障。在對外關係上,孔子主張“以禮屈人之兵”。其實儒家的思想就是“天下大同”。“天下大同”代表了中國古代思想中有關和諧社會論述的最高境界。在《禮記》中“以中國為一人,以天下為一家”,說的就是以超越一國一族的“天下觀”,構築一個和諧有序的世界。儒學主張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義。《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可以說是我國和平發展與雙贏戰略的一個思想源泉。
儒家思想裏麵孕育了剛健有為、奮發進取的自強精神,也包含了扶正揚善、恪守信義的社會美德。儒家思想可以說是我們當前倡導的以人為本理念的一個淵源。
當前,我們要用科學發展觀來統籌經濟社會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並且努力創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環境,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這些都這需要我們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去吸納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而且還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去繼承和發展這些文明成果。
雖然儒家產生於奴隸製社會末期,形成在中國封建社會,但是其中有很多寶貴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緊密的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現代化的人文理念,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力量,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國學小講堂,人生大智慧】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孔子慎之又慎的事情是:齋戒、戰爭、疾病。
就現代社會而言,凡是大家關注的事情,行政者必須認真對待。民心就是政治,民意就是政治,民欲就是政治。凡是關於民心、民意、民欲的重大事情,必須慎重對待,讓人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