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國學文化與人本思想(2 / 3)

在《左傳·昭公二年》中記載晏子對齊王解釋“和”的含義:臣民對君主的“和”是“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而不是事事處處都附和君主的意見,與君主保持同一。在自然界中,“物一無文,聲一無聽”,“味之若一,誰能食之?”同樣的道理,社會不是由一個人構成的,政治也不是由皇帝一個人獨領風騷。“聖聰再明,必有不周;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必須允許有不同意見的存在,這樣才能做到集思廣益,作出更加正確、英明、有效的決策。

第五,國學中的“平等”觀

早在先秦時期,古代的思想家們對人性平等的問題就產生過共識。漢、唐兩代曾流行過違反事實的“性三品”論,片麵的將人性分為聖、中、凡三種不平等的類別。從宋代的儒學大師朱熹等人開始,這種說法出現了鬆動,認識到“雖聖人不能無人心,雖凡人不能無道心”。到了明代啟蒙思想家李贄,人們更是認識到不僅凡、聖的人性是平等的,而且男女之間也是平等的。

“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又豈可乎?”(《焚書·答以女子學道為見短書》)這種平等的人性論為人們爭取平等的權利提供了很好的曆史依據。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妻為夫綱”的年代裏,《管子》從人權平等出發,為臣犯君、子犯父張目:“鼉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上失其位,則下逾其節。”“為人君而不明君臣之義以正其臣,則臣不知於為臣之理以事其主矣。故日君不君則臣不臣。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義以教其子而整齊之,則子不知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矣。故日父不父則子不。”而在《孟子·離婁》中則將君臣之間的地位、權利平等關係表述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黃宗羲《孟子師說》中也這樣說到:在各種人倫關係中,君臣關係和父子、兄弟、夫婦關係一樣都是平等的,“以為君臣之倫於人倫為尤大,非也”;不僅父子、兄弟、夫妻、男女之間地位應是平等的,而且君臣之間也應是平等的。

君臣關係的形成,“緣乎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處理君臣之間關係的原則應該就是相互尊重,各司其責,“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那種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仆妾”、“君驕臣諂”的關係是不正常的。

譚嗣同把“仁”詮釋為“平等”,用“平等”觀向不平等的“三綱五倫”發起了猛烈攻擊:“數千年來,三綱五倫之慘禍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輊臣,官以名壓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挾一名以相抗拒”,於是真正的平等之“仁”蕩然無存。他特別強調:“二千年來,君臣一倫,尤為黑暗否塞,無複人理。”而康有為將“人權平等”這個概念明確提了出來:“人性不必遠……故有性無學,人人相等。”(《長興學記》)“全世界人欲去家界之累也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獨立矣,此天予之人權也;全世界人欲去私產之害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獨立矣,此天予之人權也;全世界人欲去國之爭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獨立矣,此天予之人權也;全世界人欲去種界之爭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獨立矣,此天予之人權也;全世界人欲致大同之世、太平之境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獨立矣,此天予之人權也。”(《大同書》)

總體看來,國學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僅豐富而有價值,在現代我們重視國學文化的同時,更要深刻領會國學文化的精神內涵,隻有這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被創造性的進行轉化,做到與時俱進。

【國學小講堂,人生大智慧】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說:“麵對行仁的事情,對老師也不需要謙讓。”

其實這句話的深刻意思是不能說老師犯了錯誤,我們就不尊重他了。相反,隻要他是你的老師,你就要尊重他,不論他是對,還是錯,隻是不尊重他的錯誤做法和錯誤觀點罷了。

【品故事,明心誌】

多角度思考

唐代柳宗元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木匠出身的人,可是居然連自己的床壞了都不會修,而是求助於別人,可見他的木匠手藝是多麼的差。可是他卻自稱能夠建造房屋,柳宗元對此將信將疑。

後來,柳宗元在一個大的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這位木匠。隻見他發號施令,操持若定,眾多工匠在他的指揮下奮力做事,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為吃驚。

你對這位木匠會怎麼看呢?如果看他先前的表現就會說他不是一位好的木匠,把他貶得一文不值,可是那樣的話不就是埋沒了一位出色的工程領導者嗎?

三、孟子智慧中“人和”思想的重要性

孟子曾經在《公孫醜上》一書中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這一觀點極大地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公孫醜上》的原文是這樣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在這段文字裏孟子指出在戰爭中,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因素都會對戰爭的結果造成影響,但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天時,也不是地利,而是人和。什麼是“人和”呢?孟子認為,人和就是否得到老百姓的擁護。

孟子重視“人和”,他的人本管理主張和“民貴君輕”思想也是相互結合在一起的,孟子的“人和”思想對於現代領導幹部如何管理下屬有很實際的價值,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人和”思想中體現的重視正麵激勵的管理方法

“隱惡而揚善”是《中庸》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原則,意思是說對一個人要少說缺點和不足,多講優點和成績,少批評多表揚。“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其斯以為舜乎!”《右第五章》這也是說,舜喜歡體察平常人淺近的話語,他遮蓋別人的壞處,宣揚別人的好處,這就是舜之所以能夠成為領導者的原因吧。

大家都知道《中庸》是子思的著作,是思孟學派的重要典籍,因為他提出了現代管理學十分重視的一個原則——正麵激勵原則。事實上孟子對於這一原則是能夠很好的理解並且合理運用的。盡管齊宣王自己都承認他有好勇、好色的毛病,但孟子還是會從齊宣王的優點去加以鼓勵和肯定。對齊宣王不忍見牛“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梁惠王上》)所表現的仁愛之心,更是給予了高度評價,這些都充分說明孟子是很懂得在管理中運用激勵原則的。

米切爾·拉伯夫在所著的《世界上最偉大的管理原則》提出:“現代行為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人們會去做受到獎勵的事情。”因此強調“隻有在別無選擇而且絕對需要時,才動用懲罰和製裁。正麵的獎勵是塑造長期行為的根本方法”。因此,用適當的激勵方法,充分調動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已經成為管理的核心。

第二,“人和”思想中體現的團隊精神

孟子說:“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離婁上》)孟子認為一個家庭和一個國家之所以滅亡的首要原因就是因為內部的矛盾。內部矛盾讓人與人之間自相攻擊,相互拆台,為外敵提供可乘之機。孟子這句話是從反麵來論證的,我們從正麵理解,也就是說一個國家,一個集體,最為關鍵是加強自身的團結,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對一個國家來說關鍵就是要用共同的理想信念把人民凝聚起來,培養一種團結的精神,這樣才能使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立足於世界文明之林。

正如《世界上最偉大的管理原則》一書所寫道的:“一大批長期、熱忱,有認同感的員工是持久成功的關鍵”,一個公司的成功“有賴於員工團結合作以實現共同的目標,而不當的衝突和競爭足以毫不含糊地毀掉一個組織。”

第三,“人和”思想中體現的情感管理價值

孟子認為領導者對下屬的管理一定要“以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也就是說領導對待下屬要多用說服教育的方法,少用,甚至不用壓製懲罰的手段。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孫醜上》)又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下》)孟子還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離婁下》)

其實孟子在這裏提出了兩種不同的領導方法:第一種是“以力服人”,也就是憑借手中的權力,靠領導者製定的規章規度來對下屬的行為進行懲罰;另一種是“以德服人”,即靠領導者的道德榜樣,人格魅力,通過說服教育,和下屬之間進行感情交流與思想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前者屬於傳統的古典管理模式,後者是現代才興起的情感管理模式。情感管理模式做到了以人為本,是重視和諧的具體化。今天的著名企業家幾乎都承認感情投資是實行企業內部和諧,使職工與企業結成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式。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墨菲說:“我認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具有了解別人的能力,並能夠同部下充分溝通。我個人尤其重視溝通這一渠道。”英國獨立廣播電台總裁普勞芬女士在談到企業負責人對企業員工如何管理時,也認為“友善地詢問和關切的聆聽都是必要的。”甚至日本企業家總是這樣告誡世人:“愛你的職工吧,他們也會百倍地愛你的企業。”所有這些說法同孟子的思想可謂不謀而合。

第四,“人和”思想中體現的彈性管理理念

同“以德服人”相聯係,孟子還提出了“以佚道使民”的主張。他說:“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盡心上》)根據他的說法,“以佚道使民”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麵的內容:第一是“取於民有製”(《滕文公上》),對租稅徭役的征收一定要有相關製定作為依據,而且不能隨意征收,要製定合理的限製;第二“勿奪其時”或“不違農時”(《梁惠王上》)。這是指徭役、兵役的征發要避開農忙的季節,民以食為本,不能打亂正常的農業生產秩序;第三是“製民之產”(《梁惠王上》),就是要發展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讓人民擁有自己的私有產業,讓人民擁有最低的生活保障,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梁惠王上》)

這些從管理思想的角度說就是要實行彈性管理。具體說,就是采取比較寬鬆、靈活、更富有人情的管理方法,當下屬遇到困難的時候,作為領導者要給予更多關心和幫助。近年來國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很多公司,特別是美國的公司推出了彈性管理的新舉措。這種新舉措的現實依據是:待工人愈好,公司收益愈大。也就是做到工人與公司的雙贏。其實孟子“人和”思想的思路同上述主張是完全一致的。他的“以佚道使民”,所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就是民“雖勞不怨”。又說:“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梁惠王上》)也就是統治者實行寬鬆式的統治,人民會更努力更忠誠,這也是一種雙贏。

【國學小講堂,人生大智慧】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說:“在大節上不越界,在小節上有點出入也是可以的。”

保大節,是人生總的原則。不過分在意小節的意思是,自己有些小節出入是為了保大節,這是很必要的。如果無關大節的問題,也不應該完全不拘小節,因為不拘小節自己雖然會感到很舒服,但是會讓別人感到難受。

【品故事,明心誌】

寬恕之心

宋仁宗時,韓琦任陝西安撫使,範仲淹任陝西宣撫使,兩人共同防禦西夏。當時有張、李兩個青年,想為韓琦和範仲淹出謀劃策,可是又不好意思自薦,於是將自己的想法刻於碑上,讓別人拉著從韓琦、範仲淹的麵前經過。韓琦、範仲淹見了,不僅沒有重用他們,還起了疑心。

於是幾天之後,這兩個人就逃到西夏去了,化名為張元、李昊,在西夏到處題詩。西夏國主趙元昊聽說此事,感到很新奇,就召他們去麵談。結果發現這兩人果然有本事,元昊非常高興,將他們視為謀臣,後來這兩人果然成為大宋西部邊境的大患。

四、和諧之道始於人:《道德經》中的“中和”思想

“中和”思想是中國傳統智慧的重要觀念。《道德經》中關於“守中致和”的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和”原則,是目前我們所倡導的和諧文化的重要理論來源。“中和”思想落實到現實社會層麵就包含著愛好和平的精神,也就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極大公平,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和諧社會。

第一,“守中致和”被視為“和諧”的理論基礎

作為中國傳統思想體係三大主幹的儒、道、佛三家,都很重視“中和”思想。這麼長時間以來,對於“中和”的涵義也有著多種不同的表述,而“中”與“和”二字有時被人們分開來講,有時則將二字合起來講訴。比如在儒家的經典著作《中庸》中,“中和”的涵義就有“中和”、“中庸”、“時中”、“執中”等多種表述,而發端於《論語》、《中庸》的儒家“中庸”思想,又使得“中”的觀念在儒家的思想體係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儒家提出的“和為貴”、“致中和”的思想,表明“中和”即是一種含而未發的內在情感,又是一個人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外在表現的行為準則和標準。

“中和”是道家的一種重要觀念,在陳鼓應看來,“《中庸》所言‘中和’乃承道家思想而來”。其實,不管這一思想是出自道家還是儒家,在與儒家思想有著共同文化源頭的道家思想裏,關於“中和”的含義,向來都有很多的解釋。比較概括的解釋有:“‘中’之義有四:從事物規律上講,‘中’為‘正’,即中正的必行之路;從事物變化上說,‘中’即‘度’,即在限度適宜的範圍內活動;從空間上講,‘中’是‘虛’,虛無乃道之大用;從時間上講,‘中’即是‘機’,即‘動善時’,因機乘勢‘不得已’而為之。‘和’有和合、和諧、調和、‘和而不同’之義,是協調各類關係和處理各類矛盾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