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還都前後(10)(1 / 2)

唐縱得知全部真相,並以特務們的案情報告“簡略草率”,為之“甚不懌”!(見同書,第637頁)他的日記所記雖語焉未詳,但蛛絲馬跡已很清楚,很可旁證沈醉於《軍統內幕》一書中所說霍揆彰實係主凶:

霍殺害這些民主人士的目的,原來是想討好蔣介石,希望改派他當雲南省政府主席。因為霍是陳誠係中的重要骨幹分子,他從陳誠口中了解到蔣介石對同情中共的民主人士一向恨之入骨,滿以為這樣一來可以更加得到蔣的寵信,卻沒有想到竟會得到相反的下場。(下冊,第457—458頁)

陳誠說蔣恨民主人士入骨,完全正確。事實上,案發前一個多月的6月5日,蔣有明確“指示對民盟不必姑息”,“應施打擊”。(見唐縱《在蔣介石身邊八年》,第622頁)霍不“姑息”民盟分子李公樸、聞一多以邀寵,則蔣雖不殺李、聞,而李、聞卻因蔣而死矣。美國方麵對此事件的反應是十分強烈的,杜魯門總統於8月10日寫了一封“措詞嚴峻”,“甚至唐突”的信,要求中國大使館立即轉送蔣介石,其中特別提到“最近昆明發生暗害中國著名自由主義者事件,不容忽視,這些殘暴的謀殺事件不論其責任誰屬,其結果已使美國注視中國局勢,且日益認為中國當局隻圖以軍隊或秘密警察等暴力解決重大社會問題,而不采取民主手段”。(見《顧維鈞回憶錄》第六冊,第17頁)馬歇爾亦曾於有人在場時,當麵向蔣介石提及李、聞兩教授被刺事,令蔣十分難堪。(Rea &; Brewer ed.,The Forgotten Ambassador,p.2-3)

蔣介石連手無寸鐵的民盟都容不了,遑論“小米加步槍”的中共,更遑論聯合政府!但是聯合政府乃是戰後和談的基礎,基礎既不存在,則國共停戰不過是暫時的,虛有其表耳。至國共在東北公開兵戎相見,一發而難以收拾矣。

蘇聯軍隊進據東北後,最初阻止中共接收,然而由於蔣介石的過度親美以及美軍出現華北,使蘇軍延遲撤兵(斯大林要求美軍同時撤出未果),乃不再阻止新四軍與八路軍發展。蘇軍於1946年4月14日撤出長春,即由三萬中共軍隊進入,逼投降國民黨的偽滿軍退出。蔣遂以“俄國已決心在北滿製造共產黨偽政權”(見蔣介石1946年4月20日反省錄)為理由,密令徐永昌“進剿”。此時雖距公開內戰還有好幾個月,但“停戰”變成斷斷續續的“休戰”,和平基本上已名存實亡。

1946年5月3日,蘇軍撤出東北,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回到南京,5月5日宣布還都,5月6日斯大林邀蔣介石訪俄,蔣竟然認為是“離間中、美關係之最大陰謀”而加以拒絕。5月19日開始在東北發動攻擊,先後攻克四平街與公主嶺,又於23日攻占長春。蔣原說共軍非撤出長春不能繼續和談,馬歇爾乃要求蔣下停戰令以免擴大,而蔣以視察東北為名,告訴馬歇爾回來再說。蔣顯然覺得一舉奪取長春,證明中共實不堪一擊,乃想大打一陣後再停戰。宋美齡陪蔣介石於5月24日抵達沈陽後,致一英文長函給馬歇爾,除表示仍將遵守前訂停戰協定外,提出三項要求:一、中共讓中央政府接受東北主權;二、中共不幹涉恢複全國交通;三、國共代表意見不一時,美方有最後決定權。馬將此函交周恩來,周於26日回信,原則上同意作為談判的基礎,隻對所提三項要求略作澄清,並要求停戰。但停戰須等蔣回京,蔣到6月5日才回到南京,馬歇爾立即要蔣宣布停戰以便和談,而蔣僅允休戰十日,說是所有條件談妥後再正式停戰。馬要求無限期停戰,但蔣僅略作讓步,允多休戰五日。(參閱Marshall’sMission to China,Vol.1,p.136-139)及休戰期限將滿,在各方壓力下,蔣再延八天。最後中共在宋美齡提出的三項要求上多少作了讓步,但蔣介石又提出新要求,就是蘇北地方政權問題。蔣不僅要共軍自蘇北撤走,而且共方警察、保安以及行政人員也須撤走,完全由國民黨接收。中共不答應,隻允按照政協決議原則選舉改組政府之後,由新政府來接收。至6月29日休戰期滿前夕,雖經馬歇爾苦心勸說,蔣仍不肯接受馬氏的解決方案,也不肯暫行保留未有協議部分,不肯簽字停戰,也不願宣布談判破裂,於7月2日要國共五人小組(周恩來、董必武、邵力子、王世傑、陳誠)去商談未了問題,談了十天仍無結果,蔣借此下令開火,並立即登上廬山,顯然是要躲避馬歇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