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無私奉獻耳鼻喉科的“硬骨頭”一一林必錦(3)(2 / 2)

建研究所、著書育人

林必錦教授從事耳鼻喉專業技術工作的 50 餘年間,共書寫論文200多篇,分別在國內外發表,曾參加《百科腫瘤》、《中華醫學百科全書》、《耳鼻喉科腫瘤》等書的編寫工作。林必錦教授作為第一中心醫院耳鼻喉科及天津市耳鼻喉科的創始人,數十年來培養造就了大批耳鼻喉科專業人才,發展了耳鼻喉科專業隊伍。他從1957年開始培養進修生,1972年正式開辦耳鼻喉科進修班,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幾十年的臨床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 據不完全統計,培養進修人員約200餘人,遍布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可謂“桃李滿天下”。為我國和天津市耳鼻喉科醫師隊伍不斷壯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天津第一中心醫院 1978年5月經市衛生局同意,成立了耳鼻喉科研究室,在臨床與科研方麵取得了一定成績。耳鼻喉專科病理室也於 1981 年開展工作,擔負耳鼻喉科臨床病檢。並且率先在天津開展了全喉石蠟大切片病理檢查。幾年來,業務不斷擴大,取得許多成績。耳科實驗室胡廣艾醫師發明的電子前庭獲國家專利權,並獲發明銀牌獎;頭頸外科研究室能進行各種疑難手術;噪音研究室也增添了先進儀器設備。總之,該院的耳鼻喉科研究室,人員、設備、成果等都具備了相當的基礎。1989 年,天津市衛生局批準第一中心醫院建立耳鼻喉科研究所,林必錦任所長、名譽所長。這個研究所的建立,使該院的耳鼻咽喉頭頸科在科學研究方麵,促進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更大的貢獻。其中林老付出的心血,功不可沒,人民會永遠紀念他的。

黨和人民永遠懷念他

林必錦教授熱愛自己從事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業,畢生勤奮。無私奉獻在醫學科研工作中處處領先帶頭探索和實踐。他已屆80歲高齡、已是一位耄耋老人了,仍沒有考慮退出工作崗位去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每天8時仍準時上班,還持手術刀參加一些手術工作……

有人問林老:“您的工作勁頭為何這麼大?”他會笑著說:“自從1953年加入共產黨起,我就把自己緊緊地與黨的事業與發展醫學事業連在一起了。”他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他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心一意跟黨走。1964年起他自動放棄專家的工資補貼。由於林必錦教授在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方麵的卓越建樹和傑出的奉獻,國家和人民也給予他崇高的榮譽。他曆任九三學社天津市委員、天津市人民代表、天津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人民代表、天津市政協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委員、中華醫學會天津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耳鼻喉學會常務委員、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黨委委員、天津耳鼻喉科分會副主任委 員、生物醫學工程天津分會理事。1958年被評為市級勞模、曾先後6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被選為局級一等先進工作者。1989年9月他被天津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992年獲伯樂獎。為首批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林必錦教授因患“氣管澱柑樣變性”症,於1996年6月30日12時37分逝世,享年85歲。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在為林必錦教授召開的追悼會上,對他光輝的一生做了極高的評價

“林必錦教授為人謙虛謹慎、虛懷若穀、從不居功自傲。對待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對技術精益求精,不斷進取,勇於創新,活到老學到老。對病人如親人,從不收受禮品和額外報酬。對待學生,對待下級醫師嚴格要求,嚴謹治學,循循善誘。對待同誌熱情真摯,堅持真理敢講真話。多年來他親自指導科室的科研、教學和臨床工作,直到八十高齡仍堅持工作在醫療和科研第一線,他隻求奉獻,不思索取,以‘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無私奉獻精神為祖國的四化大業,為我國和天津市的耳鼻咽喉頭頸科專業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他不愧為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他以自己光輝的一生為後人樹立了楷模。

參考資料:

(1)林必錦 :《從醫半世紀的回顧》(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56輯)。

(2) 寶榮:《登山必達頂》(《津沽名醫列傳》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

提供資料者:

(1)林孝玉:林必錦教授的大女兒。現任天津兒童保健所主任醫師。

(2)馬元煦:現任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