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6章 李鴻章的一生與他的時代(33)(2 / 3)

對於此次戰敗,衛汝貴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在聽到敵軍臨近的消息後居然落荒而逃,而葉誌超竟也緊隨其後。

據說在我國經曆第一次戰敗的幾天後,左寶貴向朝廷發了一封密報,其中說到就算衛汝貴的軍隊逃跑了,其他軍隊也會堅持奮勇抵抗,直至死的那一刻,但這一席話並未引起朝廷重視。當衛汝貴的軍隊被擊敗時,衛汝貴和他兒子躲在一叢蘆葦之中,差點被自己的士兵殺死,因為他不僅侵吞了士兵的俸祿,還虐待士兵,如今戰敗,軍中憤怒的情緒達到了極點。雖然他們的罪過世人皆知,但始終沒有受到皇上的處罰。一直以來,朝中高官的勢力都集中在北方,盡管這些大叛徒惡行不斷,卻仍然身居高位,麵對如此狀況,軍中的士氣已經低迷很長一段時間了,而戰敗仍然繼續著。軍隊的士氣對於行軍作戰極為重要,當士兵們看到自己的長官被授予嘉獎時,自然士氣高漲,奮力禦敵,但從下麵的一段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士兵的心路曆程。

劉步蟾,雖然被彈劾,但仍被李鴻章指派為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國祥,雖然英勇作戰,但卻無法保住戰船,最終被李鴻章降職。應為戰敗以及指揮不當而承擔責任的大罪人衛汝貴,最終也沒被革職。麵對類似的情況,李鴻章卻做出了不一樣的評判,太有失公平。如此處事,軍中的士兵怎麼可能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外悔呢?

聽說日本天皇為了親自直接指揮日軍,已將皇宮搬至廣島,在八月的時候,要求日軍在二十天內攻下平壤。實際上,隻用了16天,平壤就在日軍控製之中了,接著,他又發出指令,要求日軍四周內攻下沈陽,在九月底之前務必占領天津和大沽口。

日軍出兵總人數為90,000人,現在,這些人已經武力攻占朝鮮,並將繼續進犯我國滿洲地區,接著,便是天津和大沽口,毫無疑問地,他們最終的目的地是北京。我軍在這些懦弱無能、狂妄自大、道德低下的官員的管理之下自然不會有什麼建樹,人們可能會對他們所宣稱的大清防禦體係堅不可摧,大家沒有必要擔心首都會落入賊人之手這些言論深信不疑嗎?

當戰爭剛剛開始時,宋清、劉永福這樣的忠誠勇敢的將領正滿懷著激情準備前往戰爭前線禦敵,他們卻被李鴻章攔截並監禁起來。在這些官員中,還有可能指派為總將領的呼聲最高的淮軍將領聶士成以及天津曹國永,他們的行動同樣被李鴻章的黨羽阻撓而無法開展。後來,在戰場上宋清被任命為軍隊的總指揮,但是如果李鴻章繼續控製著後方,可怕的是他的嫉妒之心會讓他繼續對其進行妨礙。戰爭情報的傳送會被延遲,糧食和彈藥的供給將會跟不上,之後又會重蹈平壤之戰的覆轍,最終人心渙散。

根據人民普遍的觀點,李鴻章必須被嚴厲譴責,並在我們英勇驍戰的軍隊和將領發揮其最大力量,至死拚搏將日軍驅趕出境之前被革職。

正是出於這一原因,大清的命運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完全取決於李鴻章是走是留,我鬥膽請皇上遵從民意,盡快下達一道關於此事的明確的指令。如果遲遲不作出決定,李鴻章主和、拖延的政策繼續,將會導致我軍萎靡不振,士氣低下,沈陽失守,緊接著威海衛和旅順港也必然會落入敵軍之手。陪都沈陽的淪陷,為京城敲響了警鍾,隨之而來的,便是滿城的恐慌與混亂。麵對這樣的情況,恐怕萬能的李鴻章也束手無策了。

如果李鴻章沒被革職,那麼我們將麵臨更大的恐懼,除此之外,在他的阻攔之下,皇上無法及時地了解人們的訴求,無法了解當前國家真正的局勢,那麼接下來所發生的便可想而知了。但在另一方麵,皇上認為他是一位經驗豐富,值得信任的將領,他久經沙場,積累了大量的軍事經驗,因此常常被派往前線,以便及時、準確地下達軍事指令。李鴻章也深知戰爭發生時,他代替軍事總指揮在後方匆忙地下達指令是非常不合適的,但如果一些高官為了保全自己而設法給敵軍讓路,那麼後果將會非常不堪設想,在這時候,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袖手旁觀,眼睜睜地看著領土被別人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