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吳忠墓誌 靈州物證
寧夏的古靈州城址確切位置在什麼地方?明朝人的史書曾經指出,古靈州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為黃河發大水鬧水災,曾經“城凡三徙”,最後遷到現在的靈武城,所以,古靈州城不是明洪武以後建的靈武城。根據明朝史書記載推論,古靈州城大致的方位在靈武西南。但是西南什麼確切地方,沒有明確。當代史家在研究古代文獻以後多數認為,古靈州城址在靈武西南的吳忠市古城鄉。
2003年5月8日,寧夏吳忠市古城鄉綠地園發現唐墓,出土石刻《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誌銘並序》,其中記載,墓主人呂氏夫人於大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七月十三日終於靈州私第”,“十月十四日殯於回樂縣東原”。墓誌出土之地既然是靈州回樂縣東原,那麼,靈州(回樂縣)城當在墓地之西,即今寧夏吳忠市古城鄉,所以,寧夏曆史考古專家學者認為,呂氏夫人墓誌出土,是迄今為止古靈州城在寧夏吳忠市境內的唯一物證。而呂氏夫人逝世的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靈州鎮將正是右武衛大將軍靈武節度使李文悅。
二、劉辟叛變 率軍反正
元和元年(827年),西川節度副使劉辟上表請任命自己為節度正使,唐憲宗李純不允,劉辟就起兵建八柵營反叛,憲宗立即命左神策行營使高崇文率步騎五千討劉辟,六月,高崇文攻破劉辟八柵營,九月,錦江(今錦遠河)柵守將李文悅率部反正起義,自歸立功。劉辟後來被高霞寓捉獲送長安問斬,高崇文出任西川節度使。李文悅繼續效忠唐朝朝廷,不斷升遷至大將軍。
三、憲宗修殿 文悅進諫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一月,“上命六軍修麟德殿”,大將軍李文悅通過宰相裴度進言,提出“外寇初平,營繕太多”,請宰相向皇帝進諫,裴度奏事時向皇帝進言,“上怒”,原因是憲宗嫌他自己不向皇帝陳奏,宮中之事,他們怎麼可以在下麵隨便亂說。二月,李文悅就遭貶,憲宗下詔以李文悅為右武衛大將軍充威遠營使。於是,大興土木,浚龍首池,起承輝殿。
四、吐蕃入寇 堅守鹽州
元和十四年(819年)鹽州城被吐蕃所毀,唐憲宗任命李文悅為鹽州刺史,李光顏為鹽州城使,重建鹽州保衛鹽州。李文悅出任鹽州刺史以後,多次擊敗吐蕃進犯,捍衛了鹽州城人民的安全。元和十四年(819年)冬十月,吐蕃發動十五萬大軍圍鹽州城,在朔方靈鹽節度使杜叔良指揮下,鹽州刺史李文悅率三千朔方軍堅決守城。李文悅極會用兵,吐蕃軍用飛梯、鵝車攻城,一日城被攻破十幾處,李文悅立即組織軍士進行修補,帶領士兵連夜用水澆築,鹽州城成了冰城,堅不可摧。吐蕃在城外築起獨腳樓,觀察城中情況,李文悅讓士兵用大石塊碎毀獨腳樓。李文悅還夜襲吐蕃軍營,晝又出戰,堅持二十七天,吐蕃未能攻破城池,就在李文悅堅守鹽州城的同時,杜叔良派另一部將史敬奉率軍繞吐蕃後方襲擊吐蕃,吐蕃以為唐朝大軍來到,急忙撤兵,李文悅、史敬奉破虜萬人。由於李文悅在鹽州的出色表現,被任命為豐州刺史、天德軍防禦使。長慶元年(821年),吐蕃聞唐與回鶻和親,發兵進攻清塞堡,再次被鹽州刺史李文悅擊退。關於李文悅抗吐蕃守鹽州的戰爭,古代小說中有一段記載,頗具體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