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明先生的《李廓行年稽考》考證得很清楚,現節錄於後:
姚合《送李廓侍禦赴西川行營》詩雲:“不道弓箭字,罷官唯醉眠。何人薦籌策,走馬逐旌旃”。罷官後,又“走馬逐旌旃”,“旌旃”指劍南西川節度使,時節度使為前宰相杜元穎。與姚合同送李廓者,有顧非熊、賈島。顧非熊有《送李廓侍禦赴劍南》詩,賈島有《送李傅(廓)侍郎(侍禦)劍南行營》詩。李廓奉使西川行營之年,可據賈島詩考知。賈詩雲:“去年新甸邑,猶滯佐時才。”“甸邑”即京邑,亦即樗縣。“滯才”指罷官閑滯。罷官在“去年”,即大和元年,則奉使是在大和二年。顧詩雲:“鳥道見狼煙,元戎正急賢。”賈詩雲:“走馬從邊事,新恩受外台。勇看雙旌出,期破八蠻回。”知其時邊境有外族入侵,節度使杜元穎求救,故朝廷假李廓“外台”之銜及“雙旌”使往劍南西川行營。
五、文宗古樂 太常寺丞
據陳冠明先生引《舊唐書·王涯傳》曰:“大和三年正月,入為大常卿。文宗以樂府之音鄭衛太甚,欲聞古樂,命涯詢於舊工,取開元時雅樂,選樂童按之,名曰《雲韶樂》。樂曲成,涯與太常丞李廓、少府監庾承憲押樂工獻於梨園亭,帝按之於會昌殿。上悅,賜涯等錦彩。”陳先生說,據此,可知李廓太和三年(829年)在太常寺丞任。他又考《冊府元龜》卷五八九亦載此事,且所載較此為詳細:太和三年(829年),“九月庚辰,太常卿王涯、少府監庾承憲、太常丞李廓等領《雲韶》樂工於梨園、會昌殿。賜王涯綿彩一百匹,銀器三事,又賜李廓及樂工等有差。”是李廓太和三年(829年)九月在太常丞任。按《唐六典》卷十四,太常丞從五品上,掌判寺事。
六、夏綏銀宥 朔方靈鹽
唐文宗太和末(835年)開成初(836年),李廓四十四五歲時,以監察禦史身份先後被任命為夏、綏、銀、宥節度使和朔方、靈、鹽節度使,《唐詩紀事》和《唐才子傳校箋》都認為唐朝詩人姚合《送李廓侍郎赴夏州》詩可以證明:
“1.李廓赴夏州,即赴夏綏節度使任,夏州乃夏綏節度使府所在地,夏州刺史,例由節度使兼任。見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卷一。2.李廓自侍郎轉為夏綏節度使,與《舊傳》所載‘累遷刑部侍郎’相合。3.李廓既罷武寧,再任夏綏,深感皇恩,故赴任時意氣風發,姚合《送李侍郎過夏州》詩雲:‘酬恩不顧名,走馬覺身輕。’此與《引日傳》所載‘再為觀察使’相合。”並說:“兩《唐書》本傳及《宣宗紀》均失載李廓任夏綏節度使一事,姚合詩可補史傳之不足。《唐方鎮年表》卷一‘夏綏’鎮於大中末(十三、十四年)載鎮帥之任免不明確,諒由缺載李廓之任免所致。”因此,李廓是夏綏銀宥節度使和朔方靈鹽節度使。而陳先生的《李廓行年稽考》則認為“酬恩不顧名”正說明他被貶出任節度使從事,但仍然感謝皇恩,也不顧有沒有節度使之名了。陳先生還舉出無可詩中“幕客”,就說明不是節度使,而是幕僚,因此認為李廓赴夏州和靈州是被貶為夏綏銀宥節度使從事和朔方靈鹽節度使從事。李廓來靈州時唐朝詩僧無可的一首送別詩如下:
送靈州李侍禦
無可
靈州天一崖,幕客似還家。地得江南壤,程分磧裏沙。
禁鹽調上味,麥穗結秋花。前席因籌畫,清吟塞日斜。
這首送李廓到靈州的詩,一方麵,記述李廓來到靈州,就像“還家,”一樣的喜悅,另一方麵,無可的這首詩的“地得江南壤,程分磧裏沙。禁鹽調上味,麥穗結秋花”,更是一幅生動具體地描畫靈州“塞上江南”的美麗畫卷。
七、涇原從事 唐州司馬
李廓後期的宦曆據陳先生《李廓行年稽考》如下:
開成三年(838)約四十七歲。為涇原節度使從事。武宗會昌二年(842)約五十一歲。丁父憂。會昌五年(845)約五十四歲。為潁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約五十七歲。為刑部侍郎,出為徐州刺史、武寧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唐方鎮年表考證》卷上謂當在大中三年(849)約五十八歲。是年五月,徐州軍亂,被逐。貶澧州司馬。大中五年(851)約六十歲。轉唐州司馬,卒於位。李廓有詩集一卷,今存詩十九首。子四人:李晝、李濟、李弘舉、李玄玉。孫李昌符,亦為詩人。李廓曾經與詩人賈島、姚合、無可、雍陶、令狐楚、顧非熊等有交往或唱酬,又與李商隱同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