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兵部尚書 封涼國公
李聽任羽林將軍時候,有一匹名馬,唐穆宗李恒當太子時,想要這匹馬,李聽“以聰總親軍,不敢獻”。到穆宗即位之時,“幽、冀二州不廷,太原與二鎮接境”,準備對太原“易帥”,找人代太原尹、河東節度使裴度。宰相推薦的人,穆宗都不同意,穆宗說:“李聽為羽林將軍,不與朕馬,是必可任。”長慶二年(822年)二月,唐穆宗任命李聽檢校兵部尚書、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取代裴度。長慶四年(824年)七月,轉任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奉命討叛逆李同捷,大破叛軍,因功封涼國公,並授一子五品官。
五、魏博兵敗 被罷兵權
王庭奏之亂,唐文宗詔李聽全部兵力駐屯貝州,李聽兼帥魏博節度使,李聽沒有及時到任。太和三年(829年)六月,魏州將士嘩變,衙軍殺死守將史憲誠,推出大將靈州人都知兵馬使何進滔為留後,以城據守。魏人不接受李聽,新兼魏博節度使李聽無法入城。七月,李聽遇到何進滔襲擊兵敗,喪師過半,輜車兵仗都全放棄。李聽魏博之敗,遭到禦史中丞溫造、殿中侍禦史崔蠡的彈劾,但是,因為李聽有功勞,唐文宗沒有加罪,隻是罷除李聽的兵權,仍然讓他任太子少師。八月,唐文宗無奈,隻得任命何進滔為魏博節度使。
六、賄遺權幸 再次複官
李聽雖然因為彈劾被罷除兵權,但是,他素以賄賂以取得掌權者之心,因此,“多為助力”,幫他忙的人很多。所以,沒過多久,李聽複出,再次被唐文宗拜為邠、寧節度使。邠州節度使府署“相傳不利治垣舍”,前任刺史看到垣舍壞,而不敢修葺,李聽說:“將出鑿凶門,何避治署邪?”於是立即命修理宛新,結果並“無異”,什麼事也沒有。後來,唐文宗又讓李聽改任武寧軍節度使,但“有故奴為徐將,不喜(李)聽來,乃先殺親吏之使徐者以(李)聽”。李聽害怕,稱病要求解除軍使職務,唐文宗改授李聽太子太保。一年之後,太和七年(833年)五月,李聽又被任命為鳳翔隴右節度使,後又遷陳許。開成四年(839年)因病要求告老還鄉,唐文宗複拜李聽太子太保。也就在這年十月,李聽逝世,終年六十一歲。唐文宗贈李聽“司徒”。
七、治官苛細 官聲欠佳
比起他的父親李晟,李聽不但十領節旌,曆任十鎮節度使,而且多有作為和建樹,可以說,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但是,李聽的官聲不如父親,他“治官苛細”,因為他“好將迎遺賂”,所以必然要“急聚斂,頗極所欲,盛飾車馬服玩”,“窮極侈欲”,史家認為“非西平(王)之遺德”。李聽還“好方書,擇其驗者,題於幃簾牆屋皆滿”。後來,被罷兵權降職,但李聽因“遺賄賂”,“多為助力”,他自己“功蓋天下”,“惟退以免”,沒有受到大的波折,這一點對於李晟來說,“四子(李聽)世似其勞,是宜有後哉”,也就是說,能夠急流勇退,像他的父親李晟,李晟有後繼人。李聽位極一品,能進能退,也是個優點,這一點,連唐文宗都歎曰:“付之兵不疑,退出散地不怨,惟(李)聽為可。”特別突出的是,李聽在靈州修光祿渠(唐徠渠),引黃河水灌溉塞上江南之地千頃,就地實行屯田,節省了從外地轉餉的費用和軍民的勞苦,發展了靈州地區的農業生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直到現在,仍然“賴其饒”。他的這一功勞,寧夏人民應該永遠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