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修複靈州光祿渠的李聽(1 / 2)

一、出自將門 七歲協律

在新舊唐書關於靈州鎮將傳的記載中,因為當時形勢的需要,絕大部分都是有關軍事作戰的事跡和資料,很少有關於靈州鎮將實施社會經濟方麵舉措的記載。而大將軍李晟之子、朔方等十鎮節度使,先後仕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太子太師、太子太保、涼國公李聽傳中,有他在靈州修渠引黃河水屯農田千頃的記載。

李聽(778~839年),又作李昕,字正思。原籍隴西洮州臨譚(今甘肅省臨譚縣)人。出身將門之後,曾祖父李思恭、祖父李欽都是隴右裨將。父親李晟(727~793年)曾經與渾瑊一起,出生入死,奮勇殺敵,很有謀略,常出奇製勝,以少勝多,數次擊敗蕃鎮反叛,保駕唐德宗,深受唐德宗信任,從而挽救了唐王朝免於滅亡,被史家譽為唐朝的兩位“中興之臣”,李晟因功兩任兵馬副元帥、兩任中書令(宰相),並被封為西平郡王。李晟家是個人口大戶,他有十五個兒子,李聽是李晟的第四子。李聽七歲時就以“蔭為協律郎”,就是因祖先的功勞而得官職,協律郎屬太常寺,是專管校正樂律之官。李聽常入公署,有官吏見他太小,“不為致敬”,李聽曾“令鞭之見血”,父親李晟對他這個兒子特別“奇之”,十分器重。

二、征討叛逆 累建奇功

唐憲宗元和(806~820年)年間,李聽被憲宗任命為神策行營兵馬使,隨神策軍統帥吐突承璀討王承宗。李聽斬賊驍將,“憲宗壯之”。因功升任左驍衛將軍。出為蔚州刺史。在蔚州境內有銅冶,自唐玄宗天寶(742~756年)以後就廢而不冶,老百姓“盜鑄不禁”。李聽上任刺史以後,下令由州官府開五爐煉銅鑄錢,蔚州官府每天鑄銅錢五萬,秩序井然,“人無犯者”。出為安州刺史,正遇上鄂嶽觀察使柳公綽奉命討吳元濟,以李聽典軍,“聲振賊中”。後來,憲宗下令討山東李師道,李聽被任命為楚州刺史。李聽整頓軍旅,“士皆奮”,李聽出其不意,趨漣水海州,破沭陽兵,於是山東平。李聽再立新功。元和十四年(819年)五月,李聽因功升任檢校左散騎常侍、夏州都督、夏綏銀宥(等州)節度使。

三、靈鹽節度 複光祿渠

古代寧夏,以靈州為中心,經濟地位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很早這裏就引黃河水灌溉農田,農業發達。《漢書·匈奴傳》記載,在西北“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這其中包括朔方(靈州);《史記》卷二十九載:“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穀(水)以灌田。”這裏又首先包括靈州。所以,靈州地區,秦有秦渠(一說為漢代所修建),漢有漢渠,還有唐徠渠,自古就是“塞上江南”。靈州又是西北邊防重地。唐朝靈州長期駐有重兵,主要目的先是對付強大的突厥,後來又防備吐蕃和回紇。安史之亂時期(755~763年),靈州(當時稱靈武郡)成了全國政治中心,更是軍事中心。重建唐朝的唐肅宗就在靈武即位,“再造唐朝”的統帥郭子儀和李光弼正是以靈州為大本營,以朔方軍為平息叛亂的基本軍事力量。為了政治、軍事的需要,唐朝在靈州大興水利灌溉,史書記載的有光祿渠、禦史渠、薄骨律渠、特進渠、尚書渠、秦渠、漢渠、胡渠、百家渠、千金坡。其中禦史渠灌溉麵積最大,灌田兩千頃,史書記載唐肅宗時期,由郭子儀所開,而禦史渠前身就是漢朝的光祿渠,因為渠淤廢,他重新修浚。唐大曆十三年(778年),吐蕃四萬騎兵進攻靈武,“填漢渠、禦史渠,以弊屯田”,四十二年後,曆史重任又落在李聽肩上。

元和十五年(820年)六月,唐憲宗在位的最後一年,任命李聽為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州)鹽(州)節度使。新舊唐書都記載了李聽在坐鎮靈州期間,修複光祿渠,發展農業的事跡。其中《舊唐書》記載:“(靈州)境內有光祿渠,廢塞歲久,欲起屯田以代轉輸,(李)聽複開決舊渠,(灌)溉田千餘頃,至今賴之。”記載中所說光祿渠是漢代徐自為所開鑿,因為他的官位是光祿勳,故名光祿渠。先有郭子儀修複。後李聽又修複光祿渠,引黃河水灌溉農田一千多頃,減少了從內地到邊關運輸糧食的開支和勞苦,發展了靈州地區的農業生產,“後賴其饒”,後世都依賴李聽開發的富饒的光祿渠。李聽也因為有功勞,被晉升為檢校工部尚書。光祿渠就是河西青銅峽唐徠渠東段,青銅峽唐時屬靈州管轄,今天青銅峽市也是歸吳忠市所轄縣級市。該渠因為是唐肅宗時候有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修複過,後來李聽坐鎮靈州再次修複,後世稱為唐徠渠,鑿於漢,修於唐。唐徠渠是寧夏最長的渠,約有四百裏,灌溉農田達數萬頃。郭子儀和李聽都為靈州、為寧夏農田水利事業、農業生產發展,作出了巨大的曆史性貢獻。李聽本人也因功加檢校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