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左領軍衛大將軍杜叔良(2 / 2)

四、吐蕃再犯 叔良再驅

元和十四年(819年)吐蕃數次犯塞,靈武節度使杜叔良統帥朔方軍再次擊敗吐蕃。當吐蕃十五萬大軍圍鹽州,鹽州刺史,也就是後來唐文宗太和年間的靈武節度使李文悅,堅決守城。杜帥的部將靈州人朔方軍衙將史敬奉向節度使杜叔良請兵三千,帶一個月軍糧,深入吐蕃腹地,分散吐蕃勢力。杜叔良給史敬奉二千五百兵,命他出擊吐蕃。史敬奉率軍行十餘日,沒有消息,人們都以為其已經全軍覆沒。沒想到史敬奉乃由間道出擊到吐蕃後方,吐蕃部落紛紛逃跑,唐軍大勝,吐蕃軍大敗而退。杜叔良命軍隊驅趕吐蕃餘眾於誇蘆河,獲馬牛雜牲畜過萬。杜叔良上奏憲宗給予獎勵,賜史敬奉實封五十戶。

杜叔良在元和十三、十四年接連數次擊敗吐蕃進犯,唐憲宗大為高興,特授杜叔良領左領軍衛大將軍,成為“典掌禁旅,張皇六師”的十二衛大將軍之一。製書中說:“五原近寇,禦侮才難,遂俾毆攘,實資毅勇。”杜書良作為邊鎮節帥,“出則授以弧矢,驅犬羊於虜庭”,特封為安定郡王,賜實邑三千戶,可驃騎大將軍行左領軍衛大將軍,其他奉天定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工部尚書兼靈州大都督府長史、禦史大夫、上柱國等勳封如故。

五、博野之戰 兵敗遭貶

唐穆宗時候發生了藩鎮王庭奏叛亂。王庭奏原是回鶻阿布思種族的一名武夫,隻是由於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主將王武俊將其收為假子才改姓王氏。後來任兵馬使,手握兵權。他多謀善斷,暴惡不仁,悍然結兵誅殺成德軍帥田弘正,自稱留後。唐穆宗憤然,詔令構誅。但是,由於討伐軍給養窘困,久攻不克,隻得休戰,予以赦免,並遣兵部侍郎韓愈至鎮州宣慰,授之以成德軍節度使之職。此後,王庭奏作為一路諸侯,時附時叛,一直是威脅唐王朝安全的最大禍患之一。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十月,王庭奏割據成德,在鎮州反叛朝廷,唐穆宗派左領軍衛大將軍杜叔良為深州諸道行營節度使,牛元翼為成德節度使,裴度為鎮州四麵行營都招討使,三路大軍於十二月初征討王庭奏。杜叔良出征日麵辭穆宗奏:“臣必旦夕破賊。”然而,杜叔良統帥橫海全軍征討並沒有取勝。十二月八日,監軍謝良通奏報,杜叔良在博野(今河北蠡縣)大敗,損兵七千人,杜叔良隻身逃脫,且丟失了節度旌節。

為什麼博野之戰杜大將軍會失敗,一方麵,王庭奏很會打仗,他看到唐軍三麵來討,於是,他撇開其他兩路唐軍,集中兵力進攻杜叔良,而其他牛、裴兩路唐軍失去呼應,沒有及時支援杜軍,因此形成杜叔良孤軍奮戰,兵敗瓦解,在所難免,另一方麵,更重要的原因“皆因監軍宦人製其權”。唐朝後期因為藩鎮頻繁作亂,皇帝對大將們都不信任,每戰必派宦官做監軍,大將不得專進退。詔書又一天三四下,連宰相也不得幹預。諸道精銳軍隊都由監軍自己掌握,每戰,乘高建旗自表,戰爭稍有小的不勝,便卷旗而退,所以,唐軍多敗。這就是說,博野兵敗,不應該完全由杜叔良承擔責任。但是,唐穆宗在十二月十六日即罷去杜叔良的深州行營節度使,杜大將軍被貶為歸州刺史,而任命鳳翔節度使李光顏為忠武節度使兼深州行營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