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光屯鹹陽,準備與朱泚聯合。李懷光的假子、親信、都將石演芬(本胡人),就私下派郜成義赴行在,告發李懷光無破賊之意,“請罷其總統”。郜成義將此事又告知李懷光子李琟。李懷光得知以後,召石演芬罵曰:“爾為我子,奈何欲破吾家?今日負我,宜即死。”石演芬對曰:“天子以公為肱股,公以我為腹心。公乃負天子,我何不負公?不呼我為賊,死固吾分。”李懷光氣急敗壞,竟然讓軍士臠食之,即讓軍士一片一片切割石演芬,吃他的肉。眾將士都說:“烈士也,可令快死。”很快用刀砍斷了石演芬的頸,將其殺死。
李懷光看到唐德宗並不信任自己,他既不敢進軍,又遷延自疑,隻有造反。當初,德宗曾下詔遣崔漢衡使於吐蕃,請出兵幫助大唐京城,蕃相尚結讚曰:“蕃法,進軍以統兵大臣為信。今奉製書,無懷光名署,故不敢前。”德宗又遣翰林學士陸贄找李懷光議用蕃軍,李懷光堅持不可再三,不肯署製,詞慢,且謂贄曰:“爾何所能?”興元元年(784年)二月,唐德宗害怕李懷光反叛,為了拉攏李懷光,下詔加為太尉,兼賜鐵券,派李升及中使鄧鳴鶴賚券喻旨。李懷光大怒,投券於地曰:“凡人臣反,則賜鐵券,今授懷光,是使反也。”他認為這是在逼他造反,“詞氣益悖,眾為之懼”。當時李懷光的部將韓遊瑰在奉天掌兵,懷光乃與遊瑰書信,約他為變,韓遊瑰密奏德宗。李懷光於是宣言:“吾今與朱泚連和,車駕當須引避。”因此,德宗又奔逃梁州。
李懷光越來越疑懼不自安,二十天以後,驅兵分為部隊,掠涇陽、三原、富平,自同州往河中。韓遊瑰殺掉李懷光的留後張昕,以邠州從順德宗。戴休顏自奉天令於軍曰:“懷光已反。”乃令城守馳表以聞。德宗於是授韓遊瑰、戴休顏為節度使。任李懷光為空頭的太子太保,罷掉他其餘的官職,其所管委本軍擇一人功高望崇者統之,都不敢奉詔。四月,李懷光到河中,據同、絳等州,按兵觀望。
唐德宗隻有把希望寄托在大將李晟身上,李晟收複了京師,德宗返還京師,派侍中渾瑊為河中節度副元帥,發兵征討李懷光。渾瑊複破同州,屯軍不進,數次為懷光所敗。時仍歲旱蝗,京師初複,經費不給,言事者多請赦免李懷光。時河東、節度使馬燧威名素著,德宗乃加馬燧副元帥,與渾瑊及鎮國軍節度使駱元光、邠寧節度使韓遊瑰、鄜坊節度使唐朝臣會兵同討李懷光。馬燧率軍拔絳州,至寶鼎,慮李懷光西走,進攻京邑,乃舍軍朝京師。既還,與渾瑊先自河東而收服李懷光的驍將尉珪、徐庭光,統諸軍圍河中。貞元元年(785年)秋八月,李懷光兵敗自殺身亡,李懷光死時年僅五十七歲。
五、靈州二懷 功過是非
大唐靈州刺史中有二懷:仆固懷恩和李懷光兩位著名節度使,他們二人在許多方麵有非常相似之處。一、二人都是少數民族將帥;二、二人都一直是朔方軍將領;三、二人都英勇善戰,為保衛大唐江山,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四、二人都因功升任朔方節度使;五、二人都參加平叛戰爭立大功,一是平息安史之亂,一是平息朱泚之亂;六、二人都因功累升許多官職,而且都官至宰相;七、二人都因為遭奸臣陷害“逼上梁山”,被迫造反;八、二人結果都兵敗身亡;九、二人死了以後,皇帝都還覺得遺憾,一個悲痛地說“懷恩不反”,一個長久懷念其“千裏勤王”之功。李懷光死了以後,唐德宗非常痛心,由於李懷光的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死去,他下詔為李懷光尋找男子一人為嗣,接續李家的香火,賜莊宅各一所,歸還李懷光屍首,任其收葬,妻子並徙澧州。貞元五年(789年),又下詔懷念李懷光的功勞,遺憾他的反叛,“議功方始,守節靡終”。他賜李懷光的外孫燕八八李姓,名丞緒,授以左衛率府胄曹參軍,承懷作為李懷光之後人,賜錢一千貫,讓他在李懷光墓側置立莊園,侍養懷光妻王氏,並備四時享奠之禮。唐史臣評價仆固懷恩和李懷光,都英勇作戰,有功勞於唐王朝,最後造反皆為奸臣所逼:“仆固懷恩、李懷光,鹹以勇力,有勞王家,為臣不終,遂行反噬,其罪大矣。然辛雲京、駱奉先、盧杞、白誌貞輩,致彼二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