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渤海靺鞨 朔方虞候
唐朝晚期唐德宗(780~805年在位)時期,有一位少數民族將帥李懷光,從少年時代就跟隨父親來靈州,參加朔方軍,因戰功,升任朔方節度虞候,後來,又升任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此人集忠臣與叛逆於一身,他先指揮朔方軍,解朱泚叛軍之圍,救了唐德宗,也挽救了唐朝使之免於滅亡;但是,後來他又反叛朝廷,最後敗亡。
李懷光(727~784年),其先人本姓茹,渤海靺鞨人。後來,祖先又遷徙到幽州(今北京地區)。父親茹常就先為朔方軍列將,因戰功得到唐朝皇帝嘉獎,特別賜姓李氏,並且給他改名為李嘉慶。唐肅宗在位時期,李懷光自少年時代跟隨父親也到靈州,參加朔方軍,他年紀雖小,卻“以武藝壯勇著稱”,當時的朔方節度使、大唐著名將帥、軍事家郭子儀,對李懷光竟然都“禮之益厚”。
唐肅宗上元(760~761年)中,李懷光又因戰功累遷官至試太仆卿、太常卿、主管朔方右衙兵將,積功勞官再升任至開府儀同三司,出任朔方軍都虞候。唐代宗永泰初年(765年),又給予嘉獎,實封三百戶。大曆六年(771年),兼任禦史中丞,隔一年,又兼禦史大夫,並加為朔方軍都虞候。李懷光的性格“清勤嚴猛,而敢誅殺,雖親戚犯法,皆不擾避”。而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性格寬厚,“不親軍事”,朔方軍的軍務由朔方軍都虞候李懷光主管,郭子儀非常信任他,全軍隊的“紀綱任懷光,軍中尤畏之”,而郭帥卻認為這是應該的,“亦稱為理”。
二、刑部尚書 平劉文喜
大曆十二年(777年),李懷光因為老母親逝世,必須回家奔喪,故辭去官職。大曆十三年(778年),守服結束,從家中返回京師以後,唐代宗又把他的原官職重新恢複,不但還是朔方軍都虞候,而且又兼邠、寧、慶三州都將。唐德宗即位以後,郭子儀被尊為尚父,但罷其朔方節度使和副元帥等官職,以郭帥所部軍隊,分隸諸將。李懷光的官職特別多,他被重新恢複檢校刑部尚書,還兼河中尹,兼邠州刺史,兼邠、慶、晉、絳、慈、隰六州的節度、支度、營田、觀察、押諸蕃部落等使。
李懷光每年都率師到長武駐軍,長武城“據原首,臨涇水,俯捍通道,吐蕃自是不敢南侵,為西邊要防矣”。建中初年(780年),涇源四鎮節度使段秀實因為對宰相楊炎的不滿,罷去節帥官職,征為司農卿。這時唐德宗想要恢複原州,又任命李懷光兼涇州刺史、涇源四鎮河北庭節度使。
此時,李懷光挾私怨,親自誅殺朔方舊將溫儒雅等數人,涇州軍士都非常畏懼。涇州城守將劉文喜因為眾將士都不滿,遂以城反叛。唐德宗下詔,命朱泚與李懷光率兵討平劉文喜。李懷光因功又加檢校太子少師。
三、靈州都督 奉天勤王
建中二年(781年),李懷光因為守長武抗吐蕃、平涇州劉文喜之叛累立戰功,唐德宗再升遷他為檢校左仆射,兼靈州大都督、單於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使以及支度營田觀察鹽池押諸蕃部落六城水運使,實封四百戶。同時仍然兼任邠寧節度等使。李懷光的官職所兼之多達到頂峰,足有二十多個。
就在這一年,魏城節度使田悅反叛,唐德宗命馬燧與李抱真等將領率軍討伐,未能取勝,朱滔和王武俊又都叛變,連兵救田悅。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隻好又下詔,派李懷光統帥朔方軍步騎一萬五千同討田悅。李懷光有勇無謀,到達魏城之日,還沒有設營壘,便與朱滔等軍大戰於陿山,結果反被朱滔打敗。接著又遭田悅“決水以灌”,各路軍都出師不利,隻好與馬燧等商議退軍於魏縣。唐德宗為了調動李懷光的積極性,又給他加官晉爵,這次加為同平章事,即官至宰相,還又給他再實封二百戶。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因為涇原兵變而發生了更大的奉天節度使朱泚的叛亂,朱泚叛唐,自己稱帝,率軍進攻京師。唐德宗不得已逃到奉天躲避,朱泚軍又圍攻奉天。在唐德宗和大唐天下都處於危難之際,李懷光挺身而出,他響應唐德宗討逆保唐的號召,率領朔方軍自蒲津渡河,在醴泉打敗朱泚的騎兵,直奔奉天勤王。他先數日派裨將張韶拿著給德宗的上表封蠟丸攻城,對城上人大呼:“朔方節度使的軍使來也!”然後攀登繩索身中數十箭入城。正在被叛軍重圍、“守拒益急”中的唐德宗,得知救命的李懷光大軍已到,就令張韶號令於城上,奉天城“人心乃安”。李懷光與朱泚的奉天之戰,大敗朱泚,解了奉天之圍,迫使朱泚退兵。建中四年(783年)十一月,李懷光因敗朱泚保德宗有功,被德宗拜為太尉,又拜中書令,出任朔方邠寧同華陝河中晉絳慈隰行營兵馬副元帥。
四、被逼無奈 懷光造反
李懷光是一個出色的武將,但性格粗糲疏愎,而且多疑。在來奉天的路上曾多此說過盧杞、趙讚、白誌貞等是奸臣,且曰:“宰相謀議乖剌,度支賦斂重,京兆尹刻薄軍食,天下之亂皆由此。吾見上,且請誅恚之。”宰相盧杞等多少聽到一些,得知李懷光要殺自己的頭,自然非常害怕李懷光到奉天。於是,就說服唐德宗命李懷光乘勝追逐朱泚,收複京師,不讓他進奉天。唐德宗隻聽從盧杞等人的話,李懷光沒有辦法隻得聽命,屯軍鹹陽,但仍然數次上書揭露盧杞等的罪惡。李懷光自以為行走數千裏,竭盡誠心,奔赴國難,擊敗朱泚,解開重圍,而近在咫尺之間,不能見到天子,心中非常不滿。說:“吾今以為奸臣所排,事可知矣!”於是領兵屯駐鹹陽,而不進兵。眾人也議論紛紛,指責盧杞等奸臣。德宗不得已,在十二月貶盧杞為新州司馬,白誌貞為恩州司馬,趙讚為播州(今貴州遵義市)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