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巡行朔野 李益留詩
崔寧出任朔方節度使,雖然如上所述,實際不在靈州理事,但是,他究竟是朔方節帥。所以,在建中二年(781年),崔寧“巡行朔野”,到過靈州,同行的就有節府高級幕僚詩人李益,在靈州留下了風靡一時的詩篇《夜上受降城聞笛》。受降城是靈州的別稱。唐太宗親自到靈州來,就是為了接受回紇等少數民族的歸降,接受天可汗尊號,並且,在這裏住了近兩個月的時間,為此,古靈州又被唐朝人稱作受降城。
唐朝詩人李益(748~827年),字君虞,姑臧(甘肅武威)人。在中唐時期的詩壇很有名氣。明代文學家胡應麟(1551~1602年)在他寫的《詩藪》一書中評論唐朝的詩人時說:“七言絕,開元以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後來,唐憲宗李純慕李益名,召他入京城為官,任集賢殿學士,最後,他做官至禮部尚書而終。
建中元年(780年),詩人李益出任朔方節度使崔寧的幕僚。建中二年(781年),李益隨崔寧“巡行朔野”,來到鹽州和靈州一帶。李益先過鹽州寫下了《鹽州過胡兒飲馬泉》詩。而住在靈州的時候,34歲的詩人李益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著名七言絕句詩篇《夜上受降城聞笛》: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在這首詩中,李益兩次寫到受降城。首先是題目中有受降城,《夜上受降城聞笛》,意思是詩人夜晚登上了古靈州的城牆,耳邊聽到了遠處傳來的吹奏著思鄉樂曲的蘆笛聲。接下來,李益在他的七言絕句詩中又一次寫到受降城:“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的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詩,描寫了唐朝邊防將士戍邊的艱苦生活。詩人夜晚登上古靈州城,親眼看見邊防將士駐守在地處塞北的靈州城外,遠望靈州城南麵牛首山下茫茫沙海,頭頂如霜的月色,思念著自己家鄉的親人,這時不知從哪裏傳來一曲哀怨的蘆管吹奏的樂曲,更加喚起了邊防將士心中的思念親人之情,他們整夜都在想念自己的故鄉。“一夜征人盡望鄉”,這是詩的主調。此詩把景、聲、色三者融為一體,是中唐七言絕句的名篇。《唐詩紀事》說在唐德宗建中年間(780~783年)的長安城中,人們曾將詩度曲入畫,被譜入樂府供人詠誦,風靡一時。以後,也被曆代名家選入詩集。“峰”又作“烽”,回樂是指回樂縣,是靈州的治所。李益還留下《暮過回樂烽》詩:
暮過回樂烽
李益
烽火高飛百尺台,黃昏逢自磧西來。
昔時征戰回應樂,今日從軍樂未回。
八、因遭誣陷 崔寧被誅
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作亂,唐德宗逃到奉天,崔寧也自賊中趕來,德宗甚喜。但盧杞與王翃勾結陷害崔寧。此時,正巧叛將朱泚實行反間計,竟然偽任柳渾為宰相,崔寧為中書令。王翃乘機逼迫曾任過崔寧朔方節度使府的掌書記,時任周至縣令的康湛偽“作寧遺朱泚書”,使崔寧“無以自辨”,盧杞便向德宗誣奏崔寧不忠要謀反。隨即德宗命宦官引崔寧進見,而派兩名大力士將崔寧縊殺,時年六十一歲。同時籍沒其家。但是,崔寧之死,“中外稱其冤枉”,德宗又令赦免其家,歸其資產。貞元十二年(796年)六月,崔寧的故將,夏州、銀州、綏州節度使韓譚奏請德宗,以新加禮部尚書恩製以雪崔寧之罪。德宗下詔準韓譚之奏,並任其家人安葬崔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