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朔方節帥 大將輩出
安思順是個非常愛才的節帥,他坐鎮靈州期間統帥的朔方軍部將,後來大都成為保衛大唐江山的名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郭子儀和李光弼。《大唐點將台》有這樣一段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年)三月,皇太子李亨巡視朔方,秋七月到靈州,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前來拜見,李亨命朔方留後杜鴻漸迎接,安思順先稟報了京師的消息,李亨見跟隨安思順有兩位將軍,各個氣度不俗,就讓安思順引見,安思順首先介紹一位儒雅的白袍將軍,此人便是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右廂兵馬使郭子儀。李亨牽著郭子儀的手說:“子儀昔日武舉奪魁,當今聖上還稱讚你是驍果少年呢!”接著安思順再介紹另一位黑臉將軍,此人便是契丹族人河西赤水軍使兼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李光弼。李光弼,營州柳城人,嚴毅沉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騎射。起家左衛親府左郎將,累遷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補河西王忠嗣府兵馬使,充赤水軍使。王忠嗣遇之厚,雖宿將莫能比。嚐曰:“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俄襲父封。以破吐蕃、吐穀渾功,進雲麾將軍。朔方節度使安思順表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安思順十分看重李光弼的才幹,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光弼為妻,李光弼知道以後,托病辭官而去。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異其操,上表奏明玄宗把李光弼詔回長安。李亨又笑著對李光弼說:“曾聞忠嗣曰:‘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今日一見契丹貴胄果然不俗。”後來不久,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和李光弼成了挽救大唐免於滅亡,“再造唐朝”的功臣。此外,名將渾瑊等人都曾經跟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天寶十四年(755年)三月李亨巡視朔方,查此段故事,唐史文獻未見記載,這裏僅供參考。
六、遭遇誣陷 大將被誅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反叛開始以後,因為胡人朔方節帥安思順是安祿山的從弟,唐玄宗便任命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代替安思順。把安思順調道到京師出任戶部尚書,他的弟弟安元貞為太仆卿。安祿山的反叛是早有預謀,是經過十年長期準備的,這一點安思順非常清楚,安思順很害怕牽連到自己,因此,事先早就知道安祿山要造反,便入朝向唐玄宗奏明,正因為如此,等到安祿山造反時,唐玄宗考慮安思順先前已經上奏,不加他的罪。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為對付安祿山的反叛,唐玄宗任命突厥族大將哥舒翰為征討安祿山叛軍的天下兵馬副元帥(太子為兵馬元帥),統帥二十萬大軍駐守潼關,此人素與安思順有隙,便乘機讓人編詐了一封說是從敵軍繳獲的安祿山給安思順的書信,說安思順與安祿山合謀造反,於是關門擒之以獻,而且編造了安思順七條罪狀,請玄宗誅殺之。結果,安思順及其弟太仆卿安元貞都被誅殺,他們的家屬全被遷徙嶺外。赫赫有名的大唐胡人良將朔方節帥安思順,就這樣被另一位胡人大將哥舒翰陷害而死,非常可惜。史書記載,當時天下人都認為安思順冤枉,因為確實沒有證據證明安思順與安祿山造反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