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守邊二十年的大將軍解琬(2 / 2)

四、守邊良將 朔方總管

唐中宗景龍(707~709年)中,解琬又被重用,任命為右台禦史大夫。再次成為管監察執法的禦史台最高長官。同時兼持節朔方行軍大總管。解琬前後守邊二十多年,勤勤懇懇,忠於職守,他率領唐軍,務農習戰,多所利益,邊境安之。

景雲二年(711年),剛即位的唐睿宗再次任命解琬為朔方軍大總管。他來到靈州以後,就下令讓隨他到靈州的三位要籍官,有河陽縣丞張冠宗,肥鄉縣令韋景駿,普安縣令於處忠等,讓他們校核算計東、中、西三受降城所需的兵力。經他們認真核算,結果,比原來減少戍邊之兵十萬人。解琬將他的意見奏明唐睿宗,睿宗照準,罷去朔方的多餘十萬兵,因為他的這一舉措,從而大大節省了國家的軍費開支。不久,唐睿宗加授解琬為右武衛大將軍,兼檢校晉州刺史,並賜他爵位為濟南縣男。他因年老“乞駭骨,拜表訖,不待報而去。優詔加金紫光祿大夫,聽致仕,其祿準品全給”,光榮退休在家養老。唐睿宗不舍得他辭官,專門降璽書慰勞嘉獎解琬:“傾者,顧斯側景,願言勇退,深惜馬援之能,未遂祁奚之請。然章疏頻上,雅懷難奪。今知脫履歸閑,拂衣高謝,風可以激勵頹俗,儀刑庶僚。永言終始,良可嘉尚。宜介期頤。”

唐玄完開元間,也曾授“學窮經史,才蘊韜略”的“金紫光祿大夫行左散騎常侍上柱國濟南郡開國公解琬”充朔方道後軍大總管,再鎮靈州。

五、抗擊吐蕃 散騎常侍

不久,吐蕃寇邊,朝廷又下詔拜年近八十的老將解琬為左散騎常侍,讓老將解琬出征西北與吐蕃談判,分定地界,兼處置十姓降戶。左散騎常侍解琬在臨出使之前,向朝廷建言:吐蕃不會甘心,必然要潛懷叛計,請預支大軍十萬部署在秦州渭州等州,嚴加防犯。當年冬天,吐蕃果然大舉入寇,因為事先布置了大軍,來犯的吐蕃軍被唐軍擊潰。此後,解琬再次請求致仕回家,朝廷不許,遷解琬為太子賓客。

六、新豐受獎 八旬刺史

開元元年(713年),剛剛即位一年的唐玄宗李隆基,為了開創後來稱之為“開元盛世”的大好局麵,決定首先整頓軍隊。他下令從全國抽調二十萬大軍,齊集京城長安附近的新豐縣驪山之下練兵。在檢閱大軍時,因有大臣兵部尚書郭元震(也曾經到靈州擔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出班奏事,使很多受閱軍隊一時出現混亂,而唯有年近八旬的守邊老將解琬和薛仁貴之子薛訥統帥的軍隊,軍容整齊,號令森嚴,沒有絲毫混亂。唐玄宗非常高興,派人傳旨詔見,給予解琬和薛訥特別嘉獎。開元五年(717年),年過八旬的老將解琬,還被唐玄宗派出為官,任命為同州刺史,這在曆史上也是不多見的。第二年,開元六年(718年),太子賓客,禦史中丞,左散騎常侍,右武衛大將軍,守邊大將,事大唐五代皇帝的老臣解琬,在同州刺史任內逝世。解琬為大唐效力六十多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十多歲高壽,最後,為國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