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朝元老 大唐名將
在張仁願之後,於中宗、睿宗、玄宗三朝三次出任朔方大總管的是大唐宋邊老將解琬。
在大唐靈州最高長官——靈州鎮將一百多人當中,有一位在中國曆史上十分罕見的,曾經先後侍奉唐朝的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個皇帝的五朝元老,從西域北庭到靈州,在西北守邊二十年的大唐名將,這就是朔方行軍大總管,中國曆史上第一任北庭都護,右武衛大將軍解琬。他事五朝皇帝前後六十年,為大唐忠心效力,從小小的新鄭縣尉幹起,曆任成都縣丞、監察禦史、侍禦史、禦史中丞北庭都護、持節西域安撫使、滄州刺史、右台禦史大夫、持節朔方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大將軍、檢校晉州刺史、濟南縣男、金紫光祿大夫、左散騎常侍、太子賓客、同州刺史。唐睿宗讚譽解琬為“勤於王家”的大唐“國老”。
二、監察禦史 任侍禦史
解琬(635~718年),魏州元城人。《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有傳。根據《舊唐書·解琬傳》記載,解琬於“開元五年,出為同州刺史。明年卒,年八十餘”,而根據《新唐書》記載解琬“年八十餘,開元五年,終同州刺史”。據此推算,解琬應該是生於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左右,而終於開元六年(718年),活了八十多歲。唐高宗永徽(650~655年)年間,青年解琬,應試幽素舉考試,成績優異,結果考中,就被唐高宗拜為新鄭縣尉。後升任成都縣丞。因為解琬奏事受到朝廷讚揚,於是,解琬被調到京城,越級升遷為監察禦史,屬最高監察機關禦史台三院中的察院的官員。後因母親有病而離職。之後,因為解琬熟悉邊事,武則天又重新啟用他,恢複原來的監察禦史之官。並派他去西域安撫夷虜。但解琬因為母亡奔喪而固辭,武則天不但不生氣,反而嘉獎他,下敕說:“解琬孝性純至,哀情懇切,固辭權奪之榮,乞就終憂之典。足可以激揚風俗,敦獎名數,宜遂雅懷,允其所請。仍令服闕後赴上。”表彰了他的孝母之心的高尚品德,準他服喪孝滿以後再去赴任。
聖曆初年(698年),武則天升任解琬為侍禦史。侍禦史、殿中禦史和監察禦史都是最高監察機關禦史台的成員,專管舉劾非法,督察郡縣,或奉使出外執行任務。解琬同時被派西域,安撫烏質勒及十姓部落,因為他工作深入,甚得蕃人喜歡。於是,武則天又因功拜解琬為禦史中丞,成為國家監察機關禦史台的最高長官。
三、北庭都府 首任都護
武則天重用解琬守邊,委派他兼任北庭都護,持節西域安撫使。長安三年(703年),武則天第一次設北庭都護府,解琬被任命為中國曆史上首任北庭都護府大都護,管轄著天山以北、喀爾巴什湖以東廣大西域地區。解琬出使西域多年,對鞏固西北邊疆作出了很大貢獻。後來,在一封嘉慰解琬的璽書中,唐睿宗李旦把解琬稱作“國老”。把他比作漢朝出使西域功勳卓著的張騫,以及和戎有功的魏絳,倍加稱讚。唐睿宗給解琬的璽書說:“卿器局堅正,才識高遠,公忠彰其立身,貞固足以幹事。類張騫之出使,同魏絳之和戎。職錧文武,功申方麵,勤於王家,是為國老。”
解琬過去曾與郭元振同官,相處很友好,由此得罪了宰相宗楚客,後為宰相宗楚客所毀,被降職改任為滄州刺史。但是,解琬為政特別出色,他能存大體,甚得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