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唐初名將靈州都督鄭仁泰(2 / 2)

四、多年征戰 榮立戰功

作為大唐將軍,鄭仁泰曾跟隨唐太宗南征北戰,他勇敢善戰,多次榮立戰功。顯慶五年(660年)八月十四日,唐高宗派大將軍鄭仁泰率軍討伐思結拔也古仆骨同羅,三戰三捷。追擊一百多裏,斬其酋長而還。特別是“天山之戰”,是大唐曆史上有名的戰役。龍朔二年(662年),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率軍在漠北天山(今蒙古杭愛山)地區,擊敗鐵勒比粟毒軍。龍朔元年(661年)十月,唐太宗時候歸順大唐的鐵勒(亦稱回紇)首領比粟毒,與所屬同羅仆骨連兵,侵犯唐朝邊境。唐高宗李治任命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衛將軍薛仁貴和燕然都護劉審禮二人為副大總管,率軍北伐鐵勒比粟毒。龍朔二年(662年)二月,比粟毒發動鐵勒九部落十萬大軍,依靠天山(即鬱都軍山)有利地形,抗擊唐軍。三月一日,唐軍與鐵勒部在天山大戰,鐵勒選十精騎挑戰,薛仁貴先發三箭,射殺三人,其餘七人下馬請降。為避免留後患,被薛仁貴全部坑殺。唐軍趁勝進擊,大敗鐵勒。軍中歌頌薛仁貴為:“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這時思結多濫葛等部落來降,鄭仁泰縱兵殺掠,搶財產獎唐軍,思結等逃跑。鄭仁泰又率一萬四千輕騎北進大沙漠直到仙萼河(即仙娥河,今蒙古的色楞格河),未見鐵勒蹤影,唐軍糧盡返回,遇上大雪,士兵連凍帶餓,丟盔棄甲,沒有吃的殺馬充饑,甚至人自相食。最後隻剩八百人返回。唐高宗又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大使,前去安撫餘眾,各部部落獻官吏二百多人,契苾將他們斬殺,鐵勒由盛轉衰。

五、墓葬出土 名震全國

1972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禮泉縣東北馬寨村發現了震動全國的唐墓葬——唐鄭仁泰墓,並出土其墓誌一方。根據墓誌記載,鄭仁泰於龍朔三年(663年)涼州都督任內逝世,終年(春秋)六十三歲。諡曰襄。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詔讓其陪葬昭陵。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研究,鄭仁泰墓誌出土除了填補史書沒有傳記的空白之外,特別引起全國震動的是墓中的唐代壁畫和很多隨葬品:唐三彩陶俑等五百三十多件文物。其中有“獵騎胡俑”,高30.8厘米;“彩陶文官俑”,高69厘米;還有“三彩樂唱俑”“騎馬吹笛俑”“騎馬吹簫俑”等多件唐代陶俑雕塑藝術作品。

最有代表性的有兩件。其一是“塗金唐三彩初唐武將陶俑”。這是中國古代身著盔甲武將陶俑的代表雕塑作品,高達71厘米的武將,頭戴頭盔,有護頸護耳,身前有身甲,分左右兩片,背部有整塊達甲片,胸甲和背甲在兩肩用帶扣相連,甲帶由頸下縱束到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後,再束到腹部。腰帶下還各有一片漆裙肩上的披脯作虎頭狀,特別美觀。

第二件,“彩繪釉陶女騎士俑”。高37厘米,長29厘米,紅斑黃馬上端坐著一位妙齡少女,頭戴黑色涼帽,秀發裏裹著黑色紗巾,身穿窄袖白衫,錦花的袖頭,外套紅花短襦,腰係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黑色尖靴,左手緊勒馬疆,右手自然下垂。少女眉清目秀,櫻桃小口,麵部豐潤,神態自如,端麗閑靜。馬首下彎,張口好像在鳴叫,馬鬃束理整齊,配以繡花坐墊,顯得十分華貴。這是一件寫實性很強的唐代彩塑,表現了盛唐經濟和雕塑藝術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