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唐初名將靈州都督鄭仁泰(1 / 2)

一、少年隨唐 秦王親兵

在大唐靈州百名鎮將中,有一位唐初“玄武門之變”九員大將之一的名將,曾經出任靈州都督、官拜武衛大將軍、列上柱國、封開國公的鄭仁泰。1972年在陝西禮泉縣出土唐鄭仁泰墓,因其出土文物特別重要而震動中國考古界和美術界,鄭仁泰的大名更是廣為全國曆史考古界和美術界所知曉。

鄭仁泰(601~663年),名廣,字仁泰,通用其字。滎陽開封(今河南開封市)人。他的祖父是鄭羲裔。隋煬帝大業十四年(618年),17歲的少年鄭仁泰便作為李世民的親兵,跟隨李淵父子起兵太原,為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立下頭功。隋朝滅亡唐朝建立以後,鄭仁泰成為秦王李世民身邊的親兵,也是秦王的得力幹將,跟隨在他的左右。史書記載著關於李世民約見接納房玄齡和杜如晦的故事。一天,李世民約見房玄齡和杜如晦,而李世民卻與眾親信將領飲酒過量,見此情形,房玄齡就對長孫無忌說:“亂世之中,身為主帥,酒醉不堪,將如何應付?請(長孫)無忌兄不要見怪,就此別過。”說完與杜如晦就要走。這時,鄭仁泰等見狀,大怒,趁著酒興,“啷”一聲,拔出腰刀說:“先讓我等斬殺這二人無禮之輩!”李世民急忙大喊:“退下!”鄭仁泰等不服氣地說:“兩個酸秀才,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到處賣賣嘴,有什麼了不得?”後來,李世民與眾將相約,以後包括他李世民在內誰也不準飲酒過量,違者斬。從此與房和杜三人相聚甚洽,拜房為行軍記室,杜為兵曹參軍,長孫為行軍典檢,成為秦王顧問。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少年鄭仁泰剛直豪爽的性格,也看出他確是秦王李世民可靠的親信。

二、玄武政變 大將立功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發生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爭奪皇位的宮廷政變——玄武門之變。26歲的鄭仁泰是跟隨李世民參與發動這次政變的大將之一,也是政變的重要功臣。史書記載: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太子李建成以及齊王李元吉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李世民決定采取先發製人的手段。六月四日清晨,秦王李世民在尉遲恭等人護衛下,率領長孫無忌、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弧獨彥雲、杜君綽、鄭仁泰等大將,帶領秦府親兵,由玄武門守將常何內應接入,攻入宮中。結果,世民殺死太子建成,尉遲恭殺齊王李元吉。尉遲恭請唐高祖下旨說太子和齊王謀反被誅,京城軍隊由秦王統率並立其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立李世民為太子,後即位,是為唐太宗。鄭仁泰也因功拜右衛中郎將、左武衛將軍。

三、高宗委任 靈州都督

鄭仁泰這樣有功的大將軍,不知為什麼,新舊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因此,我們無從得知他在靈州任職的詳細情況。幸好1972年,在陝西禮泉縣有他的墓葬出土,我們可以了解他的許多事跡。根據麟德元年(664年)十月二十三日所立《大唐故右武衛大將軍使持節都督涼甘粛伊瓜沙等六州諸軍事涼州刺史上柱國同安郡開國公鄭府君墓誌銘並序》記載,鄭仁泰“義旗初奮,首參幕府”,就是在唐高祖李淵父子太原舉義旗時,鄭仁泰就首先進入李世民秦王府為親兵。在唐太宗時候就被任命為右衛右領二大將軍。而在永徽四年(653年),被唐高宗李治授以銀青光祿大夫,任命為靈(州)、鹽(州)都督。在後來,開元二年(714年)十月二十九日,他兒子為他所立《大唐故右衛中郎將兼右金吾將軍同安郡公鄭府君(玄果)墓誌銘並序》說,鄭仁泰效忠李淵父子,功勞特別大,“天下所以削平,社稷由其致固”,也就是說,鄭仁泰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鞏固大唐江山,都有他的功勞。墓誌銘記載,鄭仁泰永徽二年(651年)被任命為“靈州都督”,顯慶二年(657年)被調進京入朝,官拜右武衛大將軍仍檢校右衛右領二大將軍。以後又任涼州都督,直到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