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華名將大唐戰神李靖(2 / 3)

五、抗擊突厥 靈州總管

隋朝末年,北方的突厥部落日益強大,成為北方、西北以及東北的霸主。中原的割據軍閥梁師都、劉武周、竇建德、薛舉、郭子和等都依附於突厥,甚至唐高祖李淵一度也不得不屈辱地對突厥稱臣進貢。在消滅了各路反王之後,北方的突厥在定襄立隋煬帝楊廣之後人楊政道為天子,宣布要複辟隋朝,並不斷對唐發兵,嚴重威脅新建的唐朝的統治。武德八年(625年)突厥大舉進犯太原,唐高祖派大軍抵禦,由於突厥兵力太強,各路唐軍將領皆敗,甚至連派去督戰的行軍長史中書侍郎溫彥伯也被突厥俘獲,隻有行軍總管李靖率一萬江淮精兵保持不敗“以完軍歸”。李靖被任命為安州大都督,留在前線抵禦突厥。武德九年(626年)三月,突厥連續幾次寇靈州。四月,突厥頡利可汗親率十萬大軍進犯唐邊境。李靖奉命率唐靈州軍與頡利在“靈州之硤石”(寧夏吳忠市青銅峽),血戰一日,“自旦至申”,大敗頡利,迫使突厥退兵北撤。因為這次靈州之戰的戰功,李靖被唐高祖任命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有的說是大都督),成為靈州第六任最高軍政長官。

六、擊滅突厥 大將顯威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八月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即位後,李靖先出任刑部尚書、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但是,在唐太宗即位還不滿20天時,東突厥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又乘機舉傾國之兵十萬大軍南下,一直打到長安城外渭水北邊,迫使李世民與突厥訂立了恥辱的“渭水之盟”。

貞觀三年(629年),北方下了一場大雪,突厥牲畜大量死亡,漠北發生饑荒。頡利對各部族壓迫,引起強烈反抗,頡利派堂兄突利帶兵去鎮壓,大敗逃回,被頡利責打一頓,兄弟兩人翻臉,突利於是投降唐朝。李世民看到時機已到,決定派兵出擊突厥。於是,大將李靖又一次顯示了他的神威。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帥李道宗、李勣、柴紹、薛萬徹、衛孝傑共六總管十萬大軍,分六路出擊突厥。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親率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出發,趁頡利不備,黑夜行軍,一舉攻占了突厥頡利可汗牙帳所在的定襄(今山西大同地區),突厥軍大亂,頡利本人偷偷逃到鐵山(今內蒙古陰山以北)。李靖旗開得勝班師回朝,唐太宗十分高興,於是,特別進封李靖為代國公。頡利逃到鐵山後,向唐朝求和,以為緩兵,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為使者去鐵山與突厥議和。李靖卻不給頡利喘息的機會,二月,李靖又率一萬精騎,趁敵不備,突襲鐵山,一舉攻破頡利牙帳,生擒突厥頡利可汗及其子疊羅施,斬萬餘級,俘突厥部眾十五萬人,獲牲畜十萬頭。李靖這次對突厥作戰為時四個月,使為患中原多年的東突厥滅亡,從此,西起自陰山北至大漠的廣闊地區,都入唐朝版圖。唐太宗得到李靖捷報以後,非常高興地稱讚李靖:“過去漢將軍李陵領兵五千人深入絕漠,最後迫使匈奴投降,其功勞載於史冊。如今李靖以三千輕騎,深入敵庭克取定襄,真是史無前例啊!朕在渭水所受的恥辱現在雪洗了。”從此,北方邊境安然無事,相對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因此,才有“貞觀之治”,李靖功不可沒。滅突厥後,周邊少數民族部落紛紛向唐稱臣,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沒有殺俘虜,在該地設都督府,讓突厥貴族任都督,管理各部。後來,李靖因功又加封光祿大夫、拜尚書右仆射。此後幾十年,唐朝北方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七、平吐穀渾 花甲立功

貞觀八年(634年)十月,已經六十四歲高齡的唐朝第一大將李靖決心急流勇退,以“足疾”為由辭官告老還鄉。他剛隱退,西北的吐穀渾可汗伏允在其國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口)“興兵作亂”。李靖不顧年老有病,毅然請纓,唐太宗再次起用年過花甲的沙場老將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彥、高甑生等五道總管,邀薛萬徹兄弟,以及歸唐的突厥契必何力部等大軍征討。貞觀九年(635年)五月,李靖在積石山(今青海東南阿尼瑪卿山)大敗吐穀渾軍,殲數千人經柏海(青海鄂陵湖和紮陵湖)一直追趕到且末(今新疆且末縣)和突倫川(即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追擊幾千裏,作戰幾十次,殲滅和受降吐軍以及俘獲民眾達二十萬人,獲牲畜二十萬頭,伏允可汗被族人所殺(一說走投無路自縊身亡),其子大寧王慕容順率吐穀渾舉國歸唐,唐立慕容順為可汗、西平郡王,李靖凱旋回朝。從此,以敦煌為樞紐的通往西亞、歐洲著名的“絲綢之路”得以暢通,促進了西域諸國與內地經濟、文化的交流。這次李靖為唐朝鞏固西北邊境再立新功。

李靖歸唐時已年近半百,十五年間統軍作戰,因為他用兵“臨機果,料敵明”,善於出奇製勝,四次大戰,都獲全勝,真不愧是唐朝曆史上一位戰神。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改封李靖為衛國公,進位開府儀同三司。

八、軍事兵法 博大精深

唐衛國公李靖在唐朝初期,輔佐李淵父子兩朝,任大將軍30年,他是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又具有實戰經驗豐富的一代名將。他在唐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可以說立下了頭號戰功,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唐朝第一大將李靖特別突出的特點,在於他是古代曆史上一位戰績和戰爭理論研究都出色的著名軍事家,對兵法研究博大精深。李靖自幼跟隨舅舅——隋朝著名大將韓擒虎,刻苦學習兵法,後來當將軍統率千軍萬馬轉戰沙場。他總結自己指揮多次大戰的經驗,著書立說,他以戎馬生涯的總結著有《李衛公兵法》(《衛公兵法》)、《李靖六軍鏡》兵書多部,原著後來散失不少,在《通典》和《太平禦覽》中保存有部分殘文。至今人們還在研讀李靖的兵書《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北宋神宗定為《武經七書》之一,是中國古代兵法寶典。其中的精華,一是“論奇正”:李靖根據“兵聖”孫子的軍事思想,論述他本人特別擅長的“出奇製勝”之法;二是“創六花陣”布兵法,這是李靖根據諸葛亮的“八陣圖”演化而來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軍事學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是中國兵法史上的經典著作。清朝的汪宗沂根據《通典》《太平禦覽》輯錄為《李衛公兵法》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