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洪拳基本介紹
洪家拳為南拳拳種之一,俗稱洪家或洪拳,相傳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曆史,在廣東一帶流傳甚廣,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派之首。其流傳區域遍及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和陝西等地。在美國、加拿大、香港、澳門、東南亞、澳洲、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也有其影響力。
洪家拳的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說是清代在民間秘密結社的洪門假托少林所傳的一種拳術;有說是據洪熙官而得名;也有說是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明朝將軍鄭成功在台灣創立的“金台山”,該組織以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號的“洪”字立門,故稱洪門,以練習武藝為名,其實發展組織,宣傳反清複明思想;等等。
洪拳目前在廣東省各市、縣、區均繼續流傳,尤以湛江、花縣、廣州、佛山、南海、順德更為廣泛,有“隻要有祠堂,就會有舞獅和洪拳”之說。在湖北省的武昌、漢陽和黃陂等縣也是流傳的重點。至於浙江、山西、四川、廣西等省區,至今仍有人在學習這派的拳術。
廣東的南少林洪拳與其他的拳派一樣,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受到衝刷。在佛山和西樵的黃飛鴻紀念館相繼成立後,一股推廣黃飛鴻武術,弘揚南少林洪拳的熱潮正在複興中。
而在香港,黃飛鴻夫人莫桂蘭的門人對繼承和推廣黃飛鴻的武術,一向都是默默耕耘,不遺餘力,可謂貢獻良多。
洪拳是以“龍、蛇、虎、豹、鶴”的形象與特性結合武術技法創編而成的。有單形拳術,如龍拳、虎拳等;亦有混合形拳術,如虎鶴雙形拳、五形拳等。它的風格特點是:手法豐富,腿法較少,步穩勢烈,硬橋硬馬,剛健有勁,以氣催力,以聲助威。
(1)拳術套路
主要徒手的拳術套路有:千字掌、見龍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五形拳、鐵線拳。
(2)器械套路
主要的器械套路有:雙頭棍(又名:行者棒)、十字梅花挑刀、春秋大刀、子母雙刀、梅花雙劍、單頭棍(又名:五郎八卦槍)。
(3)對練套路
主要的對練套路有:工字拆、虎鶴拆、匕首拆、雙刀進纓槍、雙頭棍拆、單頭棍拆等。
(4)洪拳的身手步法
洪拳要求身正步穩,下盤沉實。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鶴頂手等。手法中有沉橋、圈橋、衝拳、切掌等。步型以四平馬為主,還有子午馬、吊馬、麒麟步、二字鉗羊馬等。身型要求挺胸、立腰、收腹、斂臀、沉肩、垂肘、坐馬等。發力時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轉腰、先蓄後發、猛力出擊。有時還因勢發聲,以聲助威。
(5)拳理
洪拳要求橋馬紮實,步法穩固,穩紮穩打,先發製人。技擊原則:“挑劈護中,正麵突破,巧入偏門,穿閃封截,連環進擊,步步緊逼,攻防交替。”
除拳勢剛猛、發力有聲、注重樁馬等共性特點外,洪拳還注重橋法,並善用滾打來化解對方的攻擊。
(6)功法
樁功。“未學功夫,先學紮馬”。學習洪拳首先從紮馬(站樁)開始,也就是要紮好四平大馬。要求:頭正頸直,挺胸收腹,兩腳平行,眼要平視。除靜止樁功的練習外,還配合樁型變換,橋馬合練等多種練習,在訓練身體穩固性的同時也鍛煉上下配合的協調性。
橋法。橋法是上肢動作的總稱。洪拳要求橋手快速敏捷,堅實強勁,能夠抵擋和消解外來的攻擊。訓練橋法,一般以一定的步型站立,然後做各種橋法動作,同時還可配合步法進行訓練。
腰功。“手從胸口出,力從腰馬發”。腿功的練習有訓練腰的柔韌性和腰勁兩個方麵,它貫注於各種的轉腰練習之中,通過腰功的訓練可提高軀幹和上下肢的相互協調。
2.拳術棍法套路的特色
洪拳的套路特色很多,所以理論上會因各形拳不同而有所不同。如虎、豹屬剛,其勢猛力強,身穩步正,氣息強烈,主練筋骨及勁力;蛇拳走柔,氣沉而平順,動作及內勁配合氣息之吞吐而綿密不斷;鶴形走巧練精,動作巧而靈活,氣提步輕,勁脆神清,手法以角度之掌心八卦及內外三角相互配合;龍形練神走活,剛柔相濟,寓勁於神,身形靈活多變,步法時穩時活,因勢而變,因形而改,包含各形拳的特色於一體。
因此,洪拳的武術是集極剛、極柔、極巧和極活於一體的拳派。套路由單形而多形,再由繁而化簡,乃取自常變之理,使學習者因不同的形象而得武術之道。
以下就洪拳中著名而有代表性的套路,以及橋手訣和橋馬訣作一概括性的介紹。
(1)工字伏虎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