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心是每個成功人士都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我們要樹起恒心,拿起希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有人問著名的組織學家聶弗梅瓦基為什麼一生都花在研究蠕蟲的構造上。聶氏說:“你可知道,蠕蟲這麼長,而人生這麼短。”他這一席話,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科學研究是無止鏡的。所以說要取得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就必須持之以恒,付出畢生的心血。恒心就是力量!
在曆史的長河中,有多少偉大的科學成就,文學名著都是這樣產生的。宋代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費盡了19年的光陰,定稿以後,已是老眼昏花,兩鬢斑白,不久就去世了。明代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跑遍了名山大川,收集上萬藥方,用了整整27年。居裏夫人幾十年如一日,終生從事放射性的研究,發現了兩種放射性的物質,成為馳名世界的女科學家。德國大詩人歌德,耗費60年的心血,才完成他的長詩《浮士德》。直到臨終前,這位84歲的老人還在桌上寫作……。這一切不正說明隻要有恒心,就能達到成功的頂峰嗎?
為什麼隻有恒心才能成就一項事業呢?因為人們隻有反複實踐,觀察和探索,並加以總結,才能認識客觀規律。這個過程必修得花費幾是年的時間乃至一生的時間。即使像蠕蟲這樣的東西,它的生理構造也並不簡單,聶弗梅瓦基要是不花費幾十年的心血,是難以獲得較完整的研究結果的。可見有恒心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要做到恒心,是不容易的。首先要熱愛這項事業,有強烈的進取心。居裏夫人提煉鐳,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後,並沒有在榮譽和成績麵前沾沾自喜,停步不前,而是繼續研究。
其次,還要不怕挫折,鍥而不舍地想著成功奮進的勇氣。
總之,我們要學習前人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斷開拓創新,爭取獲得成功。
1832年,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但是,林肯放下了悲傷,拿起了希望,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
但是,林肯還是拿得起放得下,隨後,林肯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憔悴,數月臥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神經衰弱症。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林肯雖然一次次地嚐試,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
林肯沒有放棄,他拿得起放得下,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
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
然而,林肯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林肯嚐試了11次,可隻成功了2次,但他拿得起,放得下,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
也許阿伯拉罕·林肯遇到過的挫折你都曾遇到,但他麵對困難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放棄努力。他不願放棄,所以他成功了。
恒心是每個成功人士都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我們要像林肯一樣,樹起恒心,拿起希望,放下悲傷,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