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善良的人,心地必定坦然無私,必定不會受到邪念和雜念的侵擾,心中自有一片澄清。
社會學家曾經說過,人有兩種屬性,一種是自然屬性,一種是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每一種動物都有的,而社會屬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特性,人的“惡”的一麵歸為自然屬性,而“善”則歸為社會屬性。可以說“善”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征。
法國大作家雨果說得好,是善良。心懷善良的人,總在播撒陽光和雨露,醫治人們心靈的創傷;同善良的人接觸,智慧得到啟迪,靈魂變得高尚,襟懷更加寬廣。
中國傳統文化曆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有一位名人說過,對眾人而言,唯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而言,唯一的權力是善良。
播種善良,才能收獲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態,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是生命中的黃金。
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這是善良的人們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們勤勞善良的中華民族所提倡和弘揚的。
但我們聽過不少關於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東郭先生,農夫與蛇,善良的農夫與東郭先生是多麼可笑呀。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的對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滅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該,善良就是幫助惡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癡。
然而人們還是喜歡善良、歡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處,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設性的有意義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擺脫沒完沒了的惡鬥與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實現健康的起碼是正常的局麵,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一個人有了善良之情,他就會自覺地承擔起家庭、社會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樂意去助人、濟人、利人,這個世界如果大家互攜互愛,互愛互助,互助互利,那我們的社會文明水準肯定會提高,社會環境肯定能純淨。每個善良的人猶如一棵樹,既能潔淨空氣,又能供人涼爽,還能給世界增添美麗,倘若每個人都是一棵善良之樹,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成愛的森林,我們大家就會共同擁有愛的綠蔭。
明代名醫張景嶽說:“欲壽,唯其樂;欲樂,莫過於善”。古今中外養生學家都把“樂善好施”視為養生妙丹。有關長壽老人的研究資料表明,長壽者多為醇厚、為善之人,他們都心性平和,恬適淡然。善良可以讓邪惡低頭,讓怨恨逃逸,讓仇恨泯滅;它是純淨、和諧的,會得到善的回報;它是健康、平靜的,會盛開鮮豔不謝的生命之花。
讓我們來看兩個故事,再次理解和感受善良。
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在別人開的一家商店當夥計。一次,一個婦女買紡織品時多付了幾美分,他步行10公裏趕上那位婦女退還了這幾分錢。又一次,他發覺給一個女顧客少稱了四分之一磅茶葉,他又跑了好幾公裏給她補上。
他在當郵務員的同時,還替人劈柵欄木條掙零花錢。一個寒冷的早晨,他走出家門時,看見一個年輕的鄰居用破布裹著光腳,正在劈一堆從舊馬廄拆下來的木料,說是想掙一塊錢去買雙鞋。他便讓那青年回到屋裏去暖暖腳。過了一陣子,他把斧子還給了那個青年,告訴說木柴已經劈好,可以去賣錢買鞋地。
有一次,他當測量員在彼得斯堡測量後,故意把一條本可以筆直的街道設計成為彎的,是為了保全一個窮苦的孤兒寡母家庭的住房。如果把街道建成直的,這可憐的一家人就要露宿街頭。
這位一貧如洗、地位卑微的年輕人在25歲時通過競選當選為議會議員。1860年5月,51歲的他參加總統競選,“擁護劈柵欄木條候選人”的呼聲終日不息,最終他擊敗了對手,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
他便是亞伯拉罕·林肯。
善良是生命中的黃金,是人性中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但也是有些人最缺少的一種情感。一個善良的人,心地必定坦然無私,必定不會受到邪念和雜念的侵擾,心中自有一片澄清。善良的人必定會享善良之福——善有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