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宣慰山東,穩定戰後政局(2 / 3)

從關中到山東,路途遙

遠。魏征一行從京師起程,

出澶關,穿過崤函山穀,進入華北平原,沿途所見,村落破敗,田疇

荒蕪,白骨露野,遺骸滿園,一派荒涼淒慘景象。正如昔時曹操《蒿

裏行》中所詠歎的那樣:“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

念之斷人腸。”隋煬帝的殘暴統治、隋末十餘年的戰亂,已經使社會經

濟遭到了嚴重破壞,動亂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魏征更加深切地感到

這次出使責任重大,他要盡心竭力說服山東的英雄豪傑和黎民百姓,

維護統一安定的大局,創造安居樂業、發展社會生產的條件。

魏征除隨行眾侍外,還有兩個副使,一個叫李相客,是李世民派來的,還有一個就是李神通派來的孫謀。魏征知道李神通派孫謀來的用意,但是他並不去理會。

一路曉行夜宿,到了磁州(今河北磁縣),恰與兩輛去長安的囚車相遇路中,押車的將士不知這夥人是幹什麼的,便讓他們躲開。魏征一行人躲避到一邊,車從麵前經過時,魏征看到車上押著的正是李建成的護衛將軍李誌安和齊王李元吉的護衛李思行。這二人都是在玄武門之變後,從長安逃到河北之後被逮捕的,此時正準備押解到京師治罪。

兩個人都低著頭,一副大難臨頭的樣子,魏征便叫道:“將軍且慢。”

押車的將士扭頭看著魏征:“你是幹什麼的?”

魏征拿出李世民的詔書呈二人:“臣為山東安撫使魏征,將軍是要押這兩人赴京嗎?”

那個頭領看過詔書,施禮道:“末將張寶行拜見大人,奉皇上命,押這兩個犯人進京。”

魏征道:“將軍可能有所不知,聖上已在此前下詔,除前太子和齊王外,原有舊屬概不追究查辦,還是把他們放了吧。”

張寶行道:“末將遵旨辦事,在沒有得到聖上親諭前,不敢聽從大人安排,還望見諒。”

李相客上前說道:“將軍有所不知,出發之前,太子已給了魏先生便宜行事的權力。”

孫謀當然知道這兩個人原來都是東宮和齊王府的死黨,便拉過魏征悄聲說道:“魏使還需三思而行,這兩個人一心與當今太子殿下為敵,隻怕放了他們是放虎歸山,如果出了差錯,我們可擔當不起啊。”

兩個囚犯聽到魏征的聲音全都抬起頭來,滿懷希望地看著魏征:“魏大人,求你救救我們。”

魏征轉過身來對那位頭領說:“臣奉詔去山東安撫將士,正是體現太子殿下的意圖,太子殿下先前已明令天下赦免原東宮和齊王府舊屬,如今又押解人犯進京,不是自食其言,失信於人嗎?如果詔令下達後不兌現,今後有誰還會相信殿下的命令,即使我們去河北、山東到處去解釋、去宣傳,去做安撫工作,人家也一定不會相信我們的。現在,要是把他們釋放了,不加追究,不再問罪,那麼在朝廷寬大政策的感召之下,其他人自然會心悅誠服,對朝廷的赦令深信不疑,便會自覺歸降,不再造反。古時候,大夫出使在外,隻要是對國家對君王有利的事情,就可以自己做主,我們走的時候,殿下給了我們便宜行事的權力,足見對我們的期望和信任,我們也應該以忠心來回報皇上。將軍可帶兵士回京,把我的這個事如實稟告太子殿下,一切事情由我負責。”

說著拿出太子手諭。

張寶行看著手諭不知如何是好。孫謀見魏征根本沒有理會自己的建議,不禁惱火道:“魏使這樣做是不是有些過分了,你能負什麼責?太子殿下讓你安撫山東並不是讓你結交舊友。”

魏征兩手一拍,叫道:“說得好,既是安撫,當然就是結交朋友,共同為大唐做事,如果天下都能化敵為友,大唐基業何愁不興!孫副使為國用心,魏征十分欽佩,不過山東一行我為正使,你為副使,你看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

孫謀張嘴結舌,憋得臉色漲紅,突然說道:“我要向太子殿下稟告你勾結舊黨。”

魏征已不去理會他,從張寶行手裏拿過鑰匙,為兩個犯人開了枷,回頭對孫謀說:“孫副使是現在就回京稟告,還是等返回京城再說?”

孫謀沒有辦法,隻是瞪眼看著那兩個人被放出了囚車。兩個犯人出來後,向魏征叩頭:“魏先生救命之恩,小人出生入死,一定回報。”

魏征正色道:“魏征不敢受謝,這是太子殿下之命、陛下之詔,你們還是謝皇上和太子殿下赦免之恩吧。記住,你們都是大唐子民,應該為國效力才是。”

魏征一行來山東伊始,便示以誠信,李誌安、李思行兩名要犯中途獲釋的消息不脛而走。既然對他們二人尚且赦而不問,那麼其他的人就更不在話下了。再加上經過長時期的戰亂之後,人心思定,因此魏征的宣慰工作進展順利,許多問題都得到了妥善處理,山東局勢逐漸平靜下來。

麵對出使以來打開的嶄新局麵,回顧自己曲折而坎坷的經曆和李世民的知遇之情,魏征心中激蕩,情不自禁,吟哦良久,隨即濡墨揮毫,草成一首情真意切的《述懷》詩: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誌猶存。

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請纓係南粵,憑軾下東藩。

鬱紆陟交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裏目,還驚九折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複論。

這是一首敘事詩,它宛如一幅波瀾壯闊的人生奮鬥的畫卷,生動地描繪了作者投筆從戎以來曲折而坎坷的經曆,抒發了詩人報答英主知遇之恩的真切情懷,字裏行間流溢著忠心報國、激流勇進的壯誌雄心。

其中,“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寫的是在反隋鬥爭的洪流中,投筆從戎。

“縱橫計不就,慷慨誌猶存。”寫的是在瓦崗軍中屢獻深謀奇策不獲采納,導致失敗投唐,但雄心壯誌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