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從“匈牙利事件”、阿爾及利亞戰爭到“五月風暴”(4)(1 / 3)

——五六十年代的法國知識分子

四 馬爾羅:從左派文學先鋒到戴高樂派知識分子的主將

自戴高樂作為將法蘭西拯救於危難之中的巨人登上曆史舞台之後,即有一大批知識分子追隨其後。而在戴高樂派知識分子中,最為引人矚目者當推由左派文學先鋒轉變為戴派知識分子主將的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這位僅初中畢業的法國當代文壇的傳奇人物一生扮演過各種各樣的角色:冒險家、作家、報人、編輯、遊擊戰士、國務活動家,等等。他的一生所呈現的是一幅由不幸與奮鬥、失敗與成功交織而成的雄渾而悲涼的畫麵。在不少人看來,馬爾羅的曆史形象非常接近於他本人創作的小說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一個集活動能力、文化素養和清醒的頭腦於一身的英雄典型。”【72】對此,法國著名傳記作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曾經說過這樣一句精辟的話:“馬爾羅的生平就是他的代表作。”

馬爾羅於1901年11月3日出生於巴黎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其父菲爾南·馬爾羅(Fernand Malraux)是一位平庸的生意人,其母貝爾特·拉米(Berthe Lami)是汝拉山區一個普通農民的女兒。由於父母因感情不和而分居,馬爾羅在5歲時隨母親遷到邦迪鎮開雜貨店的外祖父家。1918年,馬爾羅中斷高中學業,離開學校給一位專門經營罕本色情文學的出版商當助手,並從邦迪遷居巴黎,開始獨立生活。到巴黎生活後不久,馬爾羅即在包括左派文學刊物《行動》(Action)在內的一些雜誌上發表文學評論,並逐步結識了一批文學家和批評家,其中包括在當時蜚聲法國文壇的文學理論家馬克斯·雅各布(Max Jaco b)【73】、作家紀德和馬丁·杜加爾、詩人瓦萊裏,等等。1921年,馬爾羅在一位畫商兼出版商的幫助下,出版了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集《紙月》(Lunesen papier)【74】。

1923年,22歲的馬爾羅偕同第一任夫人前往柬埔寨考察寺廟廢墟,並試圖盜運從吳哥窟古廟弄來的好幾船雕像,案發後這對夫婦雙雙在金邊被捕。他的妻子因病獲釋,馬上兼程返回法國,在文化界發起簽名運動援助馬爾羅。在複審時,馬爾羅得到緩刑,最後不了了之,獲釋返回法國。馬爾羅在東方的這段冒險經曆,曾成為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同時,這段痛苦的往事也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從此,向強權抗爭的叛逆精神與對人類文化遺產著魔一樣的偏愛,伴隨著他後來的整個生涯。由於吃過殖民政府的官司,促使馬爾羅站到政府的對立麵,成為一個異議分子。1925年,他返回印度支那,與當地一名法國律師共同創辦了《印度支那報》(L'Indochine),旨在揭發殖民政府的腐敗無能。由於這份報紙經常獨家報道中國革命的新聞,因而跟中國人和一些秘密會社有所接觸,使他在還沒有到過中國的情況下,就寫出了一部涉及1925年著名的省港政治大罷工的小說《征服者》(Les Conquérants)【75】,塑造了一名非凡的革命者加林的形象。1927年,馬爾羅在《歐洲評論》上發表文章,抗議法國政府在國內禁映蘇聯影片《波將金號戰艦》。同年3月,著名的《新法蘭西評論》開始連載《征服者》。1930年,馬爾羅的又一部小說《王家大道》(LaVoie royale)【76】由格拉塞出版社出版。該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培肯為尋找埋沒在亞洲叢林中的廟宇遺跡而曆險的故事。這兩部作品均頌揚了主人公麵對監獄、苦刑和死亡,為了某種信念或信仰,以超人的決心和毅力,進行艱苦卓絕的冒險活動。

30年代是馬爾羅作為左派文學先鋒,其作品的左傾和行動的左傾達到最高峰的時候。1933年,馬爾羅出版了《人類的命運》(LaCondi-tioNhumaine,一譯《人的狀況》)【77】,使他的革命同路人的形象更加突出。這部小說描寫中國共產黨人在上海工人起義及“四·一二”大屠殺中英勇不屈的精神。領導武裝起義的俄國職業革命家卡多夫在被捕入獄後,把藏在身上的僅夠兩個人使用的氰化鉀送給了另外兩位難友:中國的冒險主義者陳以和參與領導起義的混血兒基奧,寧可自己被扔到鍋爐裏活活地燒死。全書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革命英雄主義的神話。該書出版後,榮獲法國文學的最高獎龔古爾獎。【78】同年3月,馬爾羅在“革命作家和藝術家聯合會”上發表演說,呼籲警惕德國法西斯主義的威脅,甚至表示“如果戰爭爆發,我們的位置是在蘇聯紅軍的隊列中!”同年11月,馬爾羅與紀德發起成立了“全世界爭取德國反法西斯政治犯無罪釋放委員會”,即“台爾曼委員會”,並積極展開活動。1934年6月,他曾應邀到蘇聯參加第一次蘇維埃作家協會大會,成為外國作家代表中最受斯大林賞識的人物。在蘇聯期間,馬爾羅在接受蘇聯《文學報》記者采訪時宣稱:“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憎惡和我在印度支那獲得的對法國資產階級‘權利’的認識,是使我成為一個革命作家的深刻原因。”1935年,馬爾羅出版了《蔑視的時代》(Le Temp du mépris)【79】,該書的題詞寫道:“獻給那些要我轉述他們所遭受的苦難和所堅持的事業的德國同誌們。”同年6月,馬爾羅在全世界反法西斯作家代表大會上擔任主席團成員,並做了大會總結發言。同年11月,他又當選為“全世界作家反戰、反法西斯主義委員會”負責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