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公共汽車源於美國。1910-1925年間,美國開辟了許多長途公共汽車路線,連接沒有鐵路的地區,早期的公共汽車載客22人,相當舒適。
1928年,美國舊金山出現了一輛長途巴士,所經裏程很長,竟然從該國全境橫穿而過。20位乘客從舊金山一直坐到紐約,全程為4870公裏,所用時間隻有5天零14小時。
用電驅動的汽車——電車
早在1831年,英國的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使電的廣泛使用成為可能。英國有一位發明家,名叫達維德鬆,他想,能不能用電來驅動交通工具呢?帶著這個問題,他在家裏做了很多次實驗,沒有成功。
1836年的一天,達維德鬆在閱讀當天的報紙時,看到一則新聞:美國人約翰·丹尼爾發明了一種叫蓄電池的東西。這種蓄電池可以貯電,等用的時候再把電釋放出來。
達維德鬆一下子就想到,如果把蓄電池裝在車上,不就能實現用電驅動交通工具了嗎?於是,他便立即寫信給丹尼爾,向他了解蓄電池的構造和製造方法,可是沒有得到回音。後來又寫了一封,也石沉大海。
沒有回信就自己幹。於是達維德鬆自己開始研究蓄電池。憑著紮實的電學基本功,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終於製造出了蓄電池。
蓄電池造出來後,達維德鬆又請一家汽車製造廠為他製造了一輛小汽車,將蓄電池安裝在汽車上,汽車載著達維德鬆緩緩地開動起來了。達維德鬆實現了用電驅動交通工具的夢想,世界上第一輛電車誕生了。
沒過多久,人們發現蓄電池的蓄電量非常有限,電車行駛一會兒就得停車充電,實在既不方便又太麻煩了。達維德鬆決心對電車進行改進,可是沒有成功。
後來,德國科學家西門子對達維德鬆的電車產生了興趣。他聯想到當時在電學界嶄露頭角的電動機,便設想將它搬到汽車上。1879年,西門子成功研製出了采用電動機的電車,這輛電車上安裝了一台2.2千瓦的電動機,電車後麵拉著三輛平車,一共可以乘18個人。它在3根鋼軌上運行,由其中的一根鋼軌供電。由於它行駛在軌道上,被人們稱為“有軌電車”。這年的5月31日,這輛電車參加了在德國柏林舉辦的一次博覽會。在博覽會期間,它出盡了風頭,人們競相乘坐。兩年以後,有軌電車正式在柏林郊區試運行。
以後,法國工程師拉爾廷紐受駱駝載物時的樣子的啟發,研製出了一種“懸掛式單軌電車”。這種電車隻有單道鐵軌,架在空中,車廂橫跨懸掛在鐵軌的兩邊。
有軌電車在城市“風光”一陣子後,便被冷落了。因為它需要許多鋼鐵作鐵軌,不僅成本高,而且縱橫交錯的鐵軌影響了其他車輛的通行。此外電車在鐵軌上行駛時會發生巨大的噪音。
電車能不能不用鐵軌呢?美國工程師亨利受拉爾廷紐的“懸掛式單軌電車”的啟示,設想把懸掛的電車放在地上行駛,用電線代替空中鐵軌,然後想辦法把電引到車上來。
按照這個思路,亨利很快製定出了設計方案。他在電車上設計了兩根“小辮子”,通過它,把架空線上的電引到車上。1884年,亨利研製出了無軌電車。由於無軌電車徹底克服了有軌電車的缺點,因此,受到人們的歡迎。
報複馬車的結果——出租汽車
1896年初春的一個夜晚,富豪子弟亞倫同他的女友去紐約百老彙看歌劇,歌劇演得十分精彩,他倆非常高興。散場時,他倆歡天喜地地手挽著手,走出劇場,去叫馬車一同回家。亞倫叫來一輛馬車,問車夫需要多少錢。亞倫的家離劇場不足1千米,可這位可惡的車夫卻漫天要價,向他們索要的車錢是平時的10倍。亞倫感到太離譜,就與車夫爭執起來。結果被車夫打倒在地。亞倫這位富豪子弟,何償受過這等委屈。但是身邊沒有其他的人,隻得氣衝衝地同女友走回了家。
亞倫傷好後,對馬車夫漫天要價和把他打倒在地仍仇恨在心,一心想報複馬車夫的行徑。他為了實現報複馬車夫和其餘所有幹這一行的人,就想用汽車來擠垮馬車這種交通工具,讓馬車夫無事可做,賺不到錢,從而導致家庭貧困。
為了實現自己的報複目的,亞倫想到,應該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汽車要小巧靈活,二是要有計程儀表。當時,小巧靈活的汽車已經發明,亞倫就請他一個修鍾表的朋友根據他的構想發明了計程儀表。
亞倫購買了一些小巧靈活的汽車,在每輛車上安裝了計程表,組建雷諾出租車公司。為了標明這些汽車是出租用的,又是按路程遠近收費的,需要給汽車起一個簡單的名字。為此,亞倫想起了在巴黎時看到的一個詞“Taximetev”,意思是按千米計價的出租馬車。於是他就把出租車取名為“Taxicab”,這就是現在全世界通用的“Taxi”(計程車)一詞的來曆。
1904年,汽油驅動的雷諾出租計程車在街頭出現。由於這種車速度快,服務態度好,車價按路程計算,非常公平,所以立即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馬車夫駕的馬車逐漸無人問津,生意清淡,最後消失了。
無蹄的鐵馬——火車
早在13世紀,英國實驗科學先驅羅吉爾·培根曾經天才地預言:“在將來馬車不用馬拉,並會以難以置信的速度飛馳。”這個大膽而新穎的設想,在500多年後變成了現實——人類發明了火車。
在火車發明前,人類創造了在連軌道上用人力或馬匹作動力牽引方式來運輸物資。1769年,瓦特發明了一種高效率的蒸汽機,於是人們渴望用蒸汽動力取代馬區來牽引運輸車輛,不少人對此進行了研究。
1796年,英國人特裏維西克做出了一輛蒸汽機車模型。之後,他刻苦研究,不斷改進試製方案,終於在1802年造出了第一輛真正的蒸汽機車。他用事實證明,光滑的金屬輪子在光滑的金屬軌道上完全可以產生足夠的牽引力。然而,特裏維西克的蒸汽機車也麵臨著一大堆難題:火車經常出事故,不是熄火就是噴火,要不就是翻車,鐵軌也經常斷裂。因此,這種火車沒有引起人們的真正興趣,甚至連特裏維西克自己也對機車失去了興趣,人們對於蒸汽機車的激情也漸漸冷卻了。
特裏維西克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發明激發了另一位英國工程師喬治·司蒂芬遜的雄心壯誌。
司蒂芬遜於1781年出生於英國北部產煤區諾森伯蘭(後改名紐卡斯爾)附近的華勒姆村。他的父親是個煤礦工人,在蒸汽機房裏燒鍋爐,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維持全家8口人的生活。
由於家庭貧困,司蒂芬遜被奪去了上學的權利。他8歲時,便去替人放牛。但是,小司蒂芬遜對機器卻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每次在給父親送飯的時候,出神的看著鍋爐中熊熊燃燒著的烈火,聽著機器隆隆轉的聲音,對機器的向往經常使他留連忘返,給父親送飯成了他最大的樂事。當牧童時,他就常常一邊在草場上放牧,一邊遠遠地望著煤礦的大抽水機,看著機杆一上一下地運動,把礦井裏的水汩汩地抽到地麵上來。他想:這架機器真神奇,竟能把地下幾十米處的水抽上來。有時,他還用泥巴捏成蒸汽機的模型,有汽筒,有活塞,還有飛輪,像真的一樣。
司蒂芬遜14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到了煤礦當燒鍋爐的學徒工,給蒸汽機添煤、加油、擦拭機器零件。他天天與蒸汽機打交道,心裏高興極了。當他知道抽水機也是以它為動力時,更是迷上了它。一有空,他就走近機器,仔細地觀察它是怎樣運轉的,機械師們有時拆洗機器,他也常常偷偷地盯在旁邊看,一遍、二遍……也不知看了多少遍。回到家裏,他再用泥土做成模型,反複琢磨各個零件的作用,思考著它們的性能,分析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理由。他看得愈多,想得愈細,頭腦中的問號就愈來愈多。有些問題他搞不清楚,又不敢去問機械師,因為他知道他們看不起他,是不會告訴他的。他聽別人說,機械師的學問全是從書本上得來的,有一次,他就偷偷地拿來機械師的書,但由於目不識丁,他一點也看不懂。
沒有文化的痛苦時刻折磨著司蒂芬遜,他下決心要學習文化知識。於是,18歲的司蒂芬遜報名上了小學。這是一所礦區的夜校,司蒂芬遜白天要做工,工餘要給人家刷補皮鞋,修理鍾表,以彌補家庭收入的不足,每天晚上又要去夜校,和七八歲的孩子坐在一起上課,有人譏笑他是“孩子王”,有人戲稱他作“爸爸學生”,有人嘲諷說:“18歲的大小夥子還在讀一年級,真不知害臊。”司蒂芬遜全都泰然處之,不放在心上,一個勁地埋頭識字,學算術。並對別人說:“正因為沒有文化才要從頭學起,沒文化才害臊。”“讀書有什麼可羞的呢?哪個大學問家不是從學字母開始的,我隻不過來遲了一步罷了!”司蒂芬遜就這樣不顧別人的冷嘲熱諷,堅持每天晚上到校讀書。經過幾年的苦讀,司蒂芬遜終於甩掉了文盲的帽子。以後,他又找來了不少科學書籍,急速地向數理化進軍,學習有關機械原理的著作,探討蒸汽機的奧秘。司蒂芬遜通過學習,文化和技術都有長進,1803年,他被提升為煤礦的機械修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