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書琴事(墨說附)辨《廣陵散》
《廣陵散》傳稱嵇中散受之神人。至唐韓皋又從而為之說,雲:康製此曲,緩其商弦,與宮同音,臣奪君之義,知司馬氏有篡魏之心。王陵、丘儉諸人,繼為揚州都督,鹹謀興複,俱為晉宣父子所殺。揚州故廣陵地,康避世禍,托之鬼神,以俟知音者雲。皋誠賞音者,然初不詳考。漢魏時揚州刺史治壽春,廣陵自屬徐州,至隋唐乃為揚州耳。又劉潛《琴議》稱杜夔妙於《廣陵散》,嵇中散就其子猛,求得此聲。按夔在漢為雅樂郎,魏武平荊州,得夔喜甚,因令論製樂事,在夔已妙此曲,則慢商之聲,似不因廣陵興複之舉不成而製曲明矣。政和五年二月十五日,烏戍小隱,聽照曠道人彈此曲,音節殊妙,有以感動坐人者,或疑前後所傳之異,因以所聞,並記坐人所舉琴事,參而書之。
六琴說《爾雅》大琴謂之離,二十七弦。舜彈五弦之琴而天下治。堯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蔡邕益之為九。漢高祖入鹹陽宮,得銅琴十三弦,銘之曰:之樂。馬明生仙遊,見神女於玉幾上彈一弦琴,而五音具奏。此六琴雖損益,各有意義,而世所共傳者七弦也。餘於是知法出乎堯者,雖亙千古而無弊,非智巧所能變易也。
古琴品飾秦漢之間所製琴品,多飾以犀玉金彩,故有瑤琴綠綺之號。《西京雜紀》趙後有琴名鳳凰,皆用金隱起為龍鳳古賢列女之像。嵇叔夜《琴賦》所謂“錯以犀象,藉以翠綠,爰有龍鳳之像,古人之形”是也。
古聲遺製餘謂古聲之存於器者,唯琴音中時有一二。不患其器之樸拙,使人援弦促軫,想見太古自然之妙,然後為勝。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無華飾,以最古蛇腹紋為奇。至有縫張池坼,而聲不散者,亦不加完,獨此有三代遺製雲。
叔夜有道之士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言其哀心未忘也。夫哀戚之心存於中,則弦手犁然而不諧,此理之必然者。餘觀嵇中散被譖就刑,冤痛甚矣。而叔夜乃更神色夷曠,援琴終曲,重歎《廣陵》之不傳,此真所謂有道之士,不以死生嬰懷者。若彼中無所養,則赴市之時,神魄荒擾,呼天請命之不暇,豈能愉心和氣,雍容奏技,如在豫暇時耶!惜哉,史氏不能逆彼心寄,表示後人,謂其拳拳於一曲,失士多矣。
明皇好惡唐明皇雅好羯鼓,嚐令待詔鼓琴,未終曲而遣之,急令呼寧王取羯鼓來,為我解穢。噫,羯鼓,夷樂也。琴,治世之音也。以治世之音為穢,而欲以荒夷窪淫之奏除之,何明皇耽惑錯亂如此之甚。正如棄張曲江忠鯁先見之言,而狎寵祿山側媚悅己之奉。天寶之禍,國祚再造者,實出幸也矣。
蔡嵇《琴賦》
蔡中郎《琴賦》雲:“左手抑揚,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按藏摧。”嵇叔夜亦雲:“徘徊顧慕,擁鬱抑按,盤桓毓養,從容秘玩。”人知藏摧毓養四字之妙,雖試手調弦,已勝常人十年上用。
擊琴宋柳惲嚐賦詩未就,以筆捶琴,客有以箸和之,惲驚其哀韻,乃製為雅音。後傳擊琴,蓋自惲始。近世不複傳此,正恐失古人搏拊之意,流入箏築耳。
有道之器褚彥回常聚袁粲舍,初秋涼夕,風月甚美,彥回援琴,奏《別鵠》之曲,宮商既調,風神諧暢。王或、謝莊並在粲坐,撫節而歎曰:“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宮商暫離,不可得已。”彥回風流和韻,施之燕間,故是佳士。若當艱危之際,以一家物與一家,亦痛其須髯如棘,無丈夫意氣耳。
聞弦賞音蕭思話領右衛軍,嚐從宋武登鍾山北嶺,中道有盤石清泉,宋武使於石上彈琴,因賜以銀鍾酒。謂之曰:“賞卿有鬆石間高意。”餘謂促軫動操,超然有高山遠水之思者,故不乏人。而聞弦賞音最為難遇,此伯牙所以絕弦於鍾期之死也。
琴趣鳴弦轉軫,要先有鉤深致遠之懷,不規規於弦手之間,期較工拙,便為造微入妙。如孫登彈琴,頹然自得,風神超邁,若遊六合之外者。桓大司馬謝祖仁於北牖下彈琵琶,自有天際意,此為得之。
焦尾《搜神記》載吳人有以枯桐為爨者,蔡伯喈聞其爆聲,知其為良桐,請於主人,削之為琴,果有殊聲,而燒痕不盡,因名之焦尾。後人遂效之,如林宗折巾、飛燕唾花,皆以醜為妍也。
雷琴四田八日東坡先生《書琴事》雲:“家有雷琴,破之,中有八日合之語,不曉其何謂也。”先生非不解者,表出之,以令後人思之耳。蓋古雷字從四田,四田折之,是為八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