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奔走抗清,株連入獄(1)(2 / 3)

正當清軍和大順軍在北方廝殺不已時,在南京,明朝的一些將領和官僚為了收拾起半壁河山,擁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年號弘光,這就是第一個南明政權。弘光王朝建立起來以後,就把自己放在與清王朝對立的位置上,而且麵臨著清王朝即將開始的對全中國的軍事征服行動。起初,江南的有誌之士對南京政權期望很大,希望它不僅能夠抗擊清軍的南下,而且能夠收複淪陷的故土。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消息傳到江南時,顧炎武正在蘇州,他看到別人的浮動,社會的不安定,便急忙趕回昆山,把家人疏散到偏僻的地方。

顧炎武19歲以後一直用“絳”為名,明亡之後,他便改名炎武,字寧人,又作炎午。據說這是因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有一個學生叫王炎午,很有民族氣節。他改名為炎午,即含有以文天祥為師之意。

聽到南京政權成立的消息,顧炎武感到很振奮,但他更期望參加實際鬥爭,為國家民族作出自己的貢獻。1645年,顧炎武被福王政權任命為兵部司務,他並不嫌官小,隻認為這是自己為國家盡力的好機會。因此任職之前,集中精力撰寫了著名的“乙酉四論”:《軍製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在文章中,他猛烈抨擊明末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指出當時的社會已到了非變革不可的時候。並且從弘光政權的實際情況出發,圍繞著政權穩定,並能夠和清廷對抗的核心問題,就軍隊的改選、軍事戰略的策劃、財政的整頓以及務農積穀等,提出了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應急措施。在《錢法論》一文中,顧炎武還深入淺出地闡明了貨幣的流通規律,可見他對經濟問題確有研究。

帶著自己精心研究而提出來的改革方案,顧炎武興衝衝地上路了。一路上春光明媚,他相信福王政權會采納自己的主張;在鎮江所見的戰鬥演習,旺盛的士氣,更讓他熱血沸騰,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京口即事》二首,抒發對抗清必勝的信念。可是,到南京後不久,殘酷的現實使他大失所望。福王朱由崧政治上毫無作為,生活上荒淫透頂。弘光王朝的政權由馬士英、阮大铖執掌,他們都是奸詐、陰險的貪官汙吏,與福王狼狽為奸,苟且偷安。他們置國家民族的安危於不顧,隻熱衷於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甚至排擠和打擊愛國將領史可法等人。複仇既成空話,出師更是無期。懷著一腔報國熱情趕到南京的顧炎武,得到的隻有冷遇和白眼,他的主張更無人受理,政治抱負不得施展,隻得憤憤而歸。

就在這時候,南京的形勢更加危急了。1645年,清軍在摧毀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後,便調集精銳部隊向福王政權發起了猛烈進攻。是年三月,清軍節節南下,渡過淮河,圍攻揚州,打算奪取揚州為據點,再橫渡長江,直取南京。當時堅守揚州的是南明政權的兵部尚書史可法。他在得不到弘光王朝一兵一卒援助的困苦情況下,拒絕了清朝的誘惑,給來犯的清軍以迎頭痛擊。然而寡不敵眾,四月二十五日,揚州保衛戰失敗,史可法等愛國將領英勇就義。揚州失陷後,清軍竟下令屠城十日,製造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將一座曆史悠久、繁華富庶的古城變成了一片瓦礫廢墟。

麵對大敵,顧炎武雖不滿福王政權的腐敗無能,但仍把它看做是國家的象征。五月,他再次前往南京。可是,福王政權已是兵敗如山倒。鎮江、蘇杭等地先後失陷。明朝大將或逃或降。腐敗的明軍幾乎全部瓦解,剩下的一小部分也無力抗擊清軍了。與此同時,降將劉良佐抓回出逃的弘光皇帝,並把他押解到南京。這樣,弘光王朝維持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覆滅了。

清軍對江南人民的血腥屠殺,激起了顧炎武強烈的民族仇恨。他敬仰史可法等人的英勇獻身精神,堅定了誓死不屈的意誌。同時,他也相信,江南人民有著不畏強暴的精神,抗清鬥爭將繼續進行下去,他在詩中寫道:“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歎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