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奔走抗清,株連入獄(1)(1 / 3)

顧炎武在縣學讀書時,嗣祖父顧紹芾從邸報上看到的壞消息越來越多,他越來越感覺到,大明王朝的前途實在太渺茫了。瞻念前途,使人不寒而栗。

顧炎武出生在萬曆年間,那時由朱元璋創建的大明王朝,在經曆了二百多年的曆史後,早就沒有當年的盛世情景了。顧紹芾雖遠離京城,但從邸報的字裏行間和紛紛傳言中,關於皇帝的昏庸無能,朝政的腐敗黑暗,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他都有所耳聞。

昏君在上,自然造成宦官把持朝政,大權旁落的局麵。當時宦官專權之害,作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一員的顧紹芾很敏感,所知也較詳盡。他很清楚,明熹宗時宦官專權現象尤其嚴重。當時,太監魏忠賢和朱由檢的乳母客氏相互勾結,上下招權納賄,把朝廷弄得腐敗已極。為了升官發財,朝廷內外的無恥之徒拚命地為魏忠賢歌功頌德,肉麻地把他叫做“千歲”“九千歲”;各省地方大官也竭盡逢迎拍馬之能事,紛紛為魏忠賢建生祠、祈福。從上到下,一片烏煙瘴氣。

至於政治黑暗,官場貪汙成風,顧紹芾更是時有所聞。社會已到了“官以財進,政以賄成”的嚴重地步,在朝廷,魏忠賢的親信吏部尚書周應秋公開按官職大小向求官者索價。在地方,賣官鬻爵也成風氣。當時,有人在長安門上張貼了這樣一首諷刺詩:“督撫連車載,京堂上鬥量。好官昏夜考,美缺袖中商。”

當然,對於顧氏祖孫來說,最有直接感受的還是在他們身邊發生的土地兼並日益嚴重的問題。當時,各地的土豪劣紳肆無忌憚地掠奪農民的土地、財產。就在昆山地方,已有90%的農民失去自己的田地而淪為財主家的佃戶。明末賦役之沉重,不僅使廣大農民不堪重負,大批逃亡,而且,就連顧家這樣的地主,也叫苦連天。

顧紹芾還注意到,就在大明王朝日漸衰敗的時候,關外的滿族正在興起,其勢力還不斷在發展。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完成統一女真各部的大業,建立“大金”政權。崇禎二年(1629年),金兵在皇太極率領下突入長城,進圍北京,舉國震驚。四年後,皇太極再次率兵入關,分兵攻宣州、大同、應州各地,一路燒殺擄掠後,才退回沈陽。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改國號大清。從此明清關係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兩個王朝,為爭奪對中國的統治權而廝殺不已。在清軍的不斷攻擊下,明王朝已被拖進一場越來越失去希望的戰爭之中。

最使顧家祖孫憂慮的還是越來越多絕望的農民走上反抗的道路。從萬曆末年陝西爆發的流民、邊民的抗暴圖存的武裝鬥爭,猶如星星之火,已漸成燎原之勢。雖然在顧炎武的少年時代還不曾發生社會巨變,但已處處使人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迫感。所以就連慣於吟風弄月、寫詩作賦的嗣祖父和顧炎武的哥哥也讀起兵書,議論起民事、兵法來了。他們要求還是小孩子的顧炎武也要讀《孫子》《吳子》一類的兵書。其實,明末社會形勢的急劇變化,迫使當時的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著自己的生活道路。

正在顧炎武潛心這項研究工作,並已獲得成效時,腐敗的明王朝滅亡了,戰火燒到江南。顧家大院內人心惶惶,再也不能安靜讀書寫作。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終於攻入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臨死之前,還幻想著兒子能夠複辟,結果他死後第二天中午,李自成便在北京老百姓的歡迎中進城了,並張弓搭箭朝承天門上的門匾射去了一箭,至此,“奉天承運”的大明王朝滅亡了。

就在李自成統率的大順軍歡呼勝利之時,十餘萬清軍已逼近山海關。駐守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投降清軍,李自成權衡敵我力量後主動放棄北京,主力西撤。五月初二,清軍入京。就這樣,曆史上完成了明亡清興的轉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