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結語(3)(1 / 2)

卡爾小姐?有一本書?準確詳細地描述了慈禧太後的日常生活,也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宮中的慶典娛樂。這堪稱描述中國宮廷生活的第一本書。太後不僅僅具有處理國家政事的天資才能(與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相似,且太後極為欽佩維多利亞女王),慈禧太後生前一直對文學和藝術感興趣,還喜好玩樂。 她幾乎是癡迷於戲劇,舞會和慶典。不管身在哪裏什麼時注釋:① 實際上應該為德齡公主。②《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候都享受其中。每日太後從上呈的單子中選出自己想看的表演,她對戲子也很感興趣,看完表演後會給予他們一些關於演出的建議。禦史官員指責說,即使是在兩宮離京逃亡西安時,太後也帶上了戲子與之同行,並如同常日一樣演出。

慈禧太後的生活分為幾個階段。九十年代重修頤和園前,我們對太後的生活知之甚少。然而,待她到了中年,受到“中庸”哲學理念與實踐的影響,其口味變得更加簡單,生活起居也更加規律。她尤其喜愛頤和園,喜歡頤和園中的小花園,喜歡那些四麵環山的湖泊,在其生命盡頭,她很少進紫禁城內城,而是待在頤和園頤享天年。她喜愛頤和園中的自由,喜歡這樣沒有繁冗禮節的生活,喜歡空閑時到水上乘船野炊,和寵愛的幾位女眷閑談八卦。這些女眷中最受其寵愛的為榮祿之福晉和大公主,此時,太後會閑談往事,展望未來,說得興致勃勃。

慈禧太後熱愛文學,又深於曆史,得到了國內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擁戴和尊敬。對於這些士大夫而言,文學經典便是他們的宗教信仰。慈禧太後讀書時,總是取其大意,而不拘泥於個別文字,經常命令手下口齒清晰並受過專門訓練的太監朗讀古今作者書籍,每日要花上幾個小時。她清楚舊瓶裝新酒的危險,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其生命的最後,也意識到在帝國不斷變化的局勢下,中國的古學已經不能再為中國的政治提供什麼實際價值了。然而,雖然這些道理太後了然於胸,但其1898年的所作所為卻與其思想背道而馳。但是後戊戌年反對皇帝變法,主要是因個人憤怒和顏麵問題。而1900年,她決定支持義和團運動,也是如此。早在1876年,北京開設同文館,專門教授西文和西學,有一禦史上奏稱數學隻適合宮中欽天監官員學習,對此太後下諭,大加斥責,諭旨如下:

朝廷設立同文館,取用正途學習。原以天文算學,為儒者所當知,不得目為機巧。正途人員,用心較精,則學習自易,亦於讀書學道,無所偏廢,是以派令徐繼畬總管其事,以專責成,不過借西法以印證中法,並非舍聖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礙於人心士習耶?該禦史請飭廷臣妥議之處。

慈禧太後早年垂簾聽政,生活奢侈浪費,放蕩不羈,這些我們在之前的章節亦有談及。因此,針對此事,很多禦史大臣上奏直言,抱怨抗議,數不勝數,且所言極為詳細,讀之,頓覺慈禧太後應該受到譴責。這一時期,尤其是1862年至1869年間,禦史大臣上奏,多為譴責宮中宦官作惡多端,影響勢力越來越大。正是這些太監腐敗不堪,慫恿煽動太後奢侈浪費,開支巨大,造成了國庫空虛,又向地方各省搜刮。即使是在太後最放蕩不羈的時候,她雖然沒有納諫,卻總是下諭公開褒獎這些言官,以此來調和壓製公眾輿論。她既要享樂,享受豐厚的貢品貢銀,同時也給那些禦史大臣保存了顏麵。1869年同治皇帝大婚,軍機處嚴肅稱因太平天國運動,民不聊生,宮中不應再增加開支。對此,慈禧太後下諭稱:“念及我民疾苦,地方凋敝,悔恨所穿所食不夠樸素。”然而,她依然生活奢侈,不知節省。但需要提出的是,重修頤和園、修建太後陵墓、準備慶典慶祝等等,朝廷所撥銀兩,大部分都進了主管官員和太監的口袋。不管軍機處如何嚴厲斥責,這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政府中一種人人皆知且牢不可破的習慣。慈禧太後自己也深知很多開支都被官員和太監榨取了,卻依然聽之任之,自己也能夠從中得利。在接見外國公使夫人時,她經常會詢問她們日常物品在市場上的價錢,以此警告李蓮英,自己已經知道了他們濫報價格一事。

太後喜愛浮華,喜歡皇族的恢弘大氣,但又擁有家庭婦女般的節儉品格,隨著年齡增長,這種節儉幾乎近於吝嗇。中國宮廷的開銷花費,每年沒有定數,往往是由當年豐歉狀況和帝國的貿易狀況決定,通過征收地方賦稅,來維持宮中的開銷?。這些不確定因素,從一定程度上令慈禧太後養成了喜好蓄積錢財的習慣,就像鬆鼠蓄積鬆子一般。她在紫禁城的私庫中積累注釋:① 據《泰晤士報》1909年十二月七日一篇特別報道稱,自從乾隆皇帝年間,這些宮廷開支就達到了平均每年四千萬兩白銀。了大量的絲綢、藥材、鍾表和各種各樣珍貴的物品,其賓天時,據一位高官統計,她的個人財產,包括儲在宮中私庫的大量金佛像和祭祀器皿,價值約有一千六百萬英鎊。這個估計還隻是個概數而已。外界盡知,1900年兩宮西逃,慈禧太後在寧壽宮院中埋下大量的金銀財寶?,價值約有六千萬兩(相當於八百萬英鎊),而由各省上奉到太原和西安的貢銀定不會低於這個數,甚至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