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已經詳細介紹了太後特令欽天監為其慎重選擇抵達京城黃道吉時,且在回鑾途中不時地緊張憂慮,擔心誤了吉時一事。像拿破侖一樣,太後相信所謂的吉凶征兆,並深信外界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超越自然界的一切,必須順之。每當重要的事情發生,她的極權受到威脅,就會重視這些迷信,向神尋求保佑。她總是向祖先神明乞求保佑,認為祖先的神靈就在帝國周圍佑護。然而,若是其權威和祖製發生衝突,又會毫不猶豫選擇得罪神靈,將其丟在一邊,而去做那違背祖製之事,之後,又會虔誠祭祀,承認錯誤和悔恨,乞求神明寬恕赦免己罪。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同治皇帝賓天後,慈禧太後不顧大清繼承法,選立光緒皇帝,太後深知此罪在中國人眼中是十惡不赦的,卻依然行之。
慈禧太後在選擇自己陵寢地點以及建立陵寢時,非常慎重,均顯示了她強烈的迷信思想。這一過程中,地占師充分利用機會撈了一大筆。1873年同治皇帝親政,首先要做的便是陪著兩宮皇太後到東陵,經過慎重考慮,選擇了兩塊風水寶地,依山環水,選定後,驅逐一切不祥及邪惡的影響,之後又經過許多禮節和神秘的推理計算,選定了開始修建陵墓的良辰吉日。這一過程及後來裝飾陵寢內部,直到後來太後賓天,她一直很用心。為了保證陵寢的建築與自己的生辰八字相符,令此陵墓成為合適的死後神聖安息之地,慈禧太後專門任命自己的心腹大臣榮祿負責此事。榮祿得到了這個差事,很多滿族大臣皆眼紅垂涎,因為這個差事乃是一個肥差,不管誰負責,都可以從中榨取大量油水,可謂是最肥的差事。最終,祭祀過慈安太後先靈,便將其陵墓向北移了十五尺兩寸,向西移了七尺半寸,慈禧太後的向北移了七尺四寸,向東移了八尺。
慈禧不怕任何人。自從她掌權那刻起,心中確信已經擁有了聖權,堅信自己的命數大吉,便開始品嚐一杯美酒般享受專權。她以訓斥、勸誡高官大臣為樂,可以從她頒發的諭旨中字裏行間讀出。1862年,也就是未滿二十七歲前,她就開始嚴肅告誡軍機大臣,勸誡他們要痛除舊弊,勉勵自新,采取更高的行為準則。諭旨中寫道:“為人臣者,亦當延攬人才,但不可培植黨羽。”其後,她特意鼓勵禦史大臣彈劾恭親王,說道:“談及國事、政府公正的原則,切記孔子之言: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敢於麵對並克服困難,最終獲得安生。”
慈禧太後的這些諭旨文風華麗,數量巨大,吸引了中國每一個文人學士。慈禧太後對自己能夠寫出這些諭旨勸誡下屬官吏很是驕傲。但是,很多人懷疑慈禧太後的諭旨話中有話,富含嘲諷之言。正如《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所言,為了獲得外國公使夫人榮格和其她夫人的喜愛,她展現出了一種女孩子氣的驕縱。
毫無疑問,慈禧太後受到了其各個階級臣民的擁戴,享受著極高的威望。特別是整個北京,人們每每說起慈禧太後,總是流露出對她的仰慕,就像英國臣民說起他們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一樣。雖然大家清楚慈禧太後對義和團的爆發和興起負有一定的責任,也應對人們在戰亂中經受的苦難負有責任。然而,大家並沒有怪罪她,反而稱其以國家安危孤注一擲,驅除洋人雖愚蠢,卻實為勇敢之舉。下層百姓普遍認為,太後驅逐洋人本意很好,且已經盡了全力。想要將洋人趕進大海的主意本身來說很好,擁有這樣的豪情壯誌才稱得上真正的君主。如果這一次計劃失敗了,是天意如此,毫無疑問,將來的某個時間,終究會獲得全勝,顯示出君主的智慧及其偉大之處。若說臣民對太後有什麼不滿,則是慈禧太後回京後與洋人的關係過於親密,但盡管如此,臣民大多還是對其抱有同情而不是指責。
舉國上下的平民百姓,大多都沒有見過太後,隻是通過不斷積累的道聽途說,認為老佛爺勇敢、寬大、仁慈。就算他們知道慈禧太後常常突然大發雷霆,也不會影響到他們心中太後的完美形象。因為他們相信人有怒氣,若不發泄出來,會嚴重傷身。淳樸簡單的直隸百姓非常體諒地,不無幽默地說,慈禧太後暴怒,隻是其女性善變的特性所決定。在他們眼裏,慈禧太後是一個偉大的君主,還是一個天真的孩子。中國國民對那些殘暴的官吏和種種殘酷的刑罰已經司空見慣,所以對太後一些冷血殘酷的暴怒也便見怪不怪了,會認為她的行為並不比15世紀英國絞死伯爵的刑罰更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