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把骨質疏鬆症歸屬於“骨痿”、“骨枯”、“骨痹”的範疇,中醫“腎”與“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腎主骨生髓”,“腎為先天之本”,“腎虛”是骨質疏鬆症發生的根本原因;“脾為百骸之母”,“脾為後天之本”,“脾虛”是骨質疏鬆症發生的重要因素。中醫中藥治療骨質疏鬆症有數千年曆史,經驗豐富,方法獨特,理論自成體係。其優勢表現在:①中醫治療講究辨證施治。嚴格區分發生骨質疏鬆症的病因和發病機製,注意本病內在的微細差別,根據髒腑和身體陰陽、氣血的寒熱虛實的變化決定治療方案,根據證來施治。②未病先治。預防為主,提出“未病早防”、“既病防變”的指導思想,強調運動、鍛煉、養生,注意營養的攝入。保持脾胃功能良好,延緩腎精的衰弱,防患於未然。③作用全麵,能夠調節內分泌、免疫等多個係統功能狀態,起到綜合治療的作用。④中醫中藥治療方法眾多,中草藥、針灸、氣功、拔罐、割治、敷貼等療法,各有功效,相互補充。⑤不良反應少,價格低廉,藥物可以長期服用。
1.中醫藥能治療骨質疏鬆症嗎
我的母親患有骨質疏鬆症多年,一直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先後服用過鈣片、邦得林等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西藥,但效果都不明顯。請問專家:傳統的中醫藥是否可以治療骨質疏鬆症?
中醫藥不僅能夠治療骨質疏鬆症,而且同西醫治療相比,在某些方麵更具優越性。中醫治療疾病是通過運用八綱、髒腑等辨證,將四診所取得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後,運用相應的方藥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它著重從整體上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以治本為主。因此運用中醫藥治療骨質疏鬆症,不僅能緩解或消除臨床症狀,延緩和阻止病變的進一步發展,而且與西醫相比較,其療程短,遠期療效穩定,很少或不產生不良作用,不會出現西藥可能出現的糾偏或者糾過的現象,尤其對中老年骨質疏鬆症患者,體現了中醫藥扶正固本的治療優勢。目前很多藥物或處方經過科學方法提煉成中成藥後,因其服用方便、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小而得以在臨床上廣泛使用。此外,傳統中醫學中的針灸、推拿等療法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也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正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2.腎虛和骨質疏鬆症的關係是什麼
我是一位骨質疏鬆症患者,一直在服用鈣劑治療,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前兩天去看了中醫,醫生說主要是由於腎虛所致,建議我補腎用中醫方法治療。請問專家:腎虛跟骨質疏鬆症的關係大嗎?
在中醫文獻中無骨質疏鬆症這一病名,從其發病部位及臨床症狀來看,隸屬於祖國醫學的“骨痹”、“骨痿”範疇,中醫認為“腎主骨,藏精,精生髓以養骨”,腎精充足,則骨骼生化有源,堅固充實,強健有力;因此腎虛是本病的根本原因。“脾主四肢肌肉,統血”,同時骨質疏鬆症與衝任二脈及天癸有關,天癸乃生殖之精,源於先天,受後天的滋養,若脾胃之氣不充,陽明精衰則氣血生化無源,經脈空虛,衝任失養,腎精衰敗,天癸竭止,則無以生髓充骨則骨痿。因此此病乃本虛標實,虛實相兼之症,以脾腎虧虛,骨枯髓痿為本,邪阻經絡為標。現代研究表明腎虛時發生內分泌係統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微量元素發生改變等一係列的內環境的改變,同時血瘀是骨質疏鬆症的促進因素,在脾虛基礎上形成的血瘀,痹阻經絡,中醫理論認為瘀不去則新不生,從而加重骨質疏鬆症的病情。
3.中醫治療骨質疏鬆症和西醫治療有何不同
我的母親患有骨質疏鬆症多年,以前一直服用邦得林等西藥治療,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良作用也較大。我聽一位朋友說中醫治療效果好,而且不良作用比較少,因此想改用中醫藥治療。請問專家:中醫藥治療與西醫治療有什麼不同?
中醫治療疾病與西醫治療疾病的顯著不同是,中醫比較強調對患者機體的整體治療,認為隻有通過辨證施治,調節患者全身機體陰陽平衡,才能達到徹底治愈疾病的目的。在骨質疏鬆症治療方麵亦是如此,中醫學理論認為,無論是婦女絕經後引起的高轉換型骨質疏鬆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轉換型骨質疏鬆症,其本質都是因為人體的衰老而導致機體的陰陽失調所致。所以其治療主要著重於調整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使陰陽歸於平衡。它與西醫那種“對症治療”的治療方法有著明顯的不同。
4.中醫對骨質疏鬆症是如何進行辨證論治的
我最近被查出患有骨質疏鬆症,我的一位朋友建議我服用六味地黃丸,說這種中成藥治療骨質疏鬆症效果好。以前聽說中醫非常講究辨證論治治療,所以不敢輕易服用。請問專家:中醫對骨質疏鬆症是如何進行辨證論治的?
骨質疏鬆症屬中醫學中“虛勞”、“骨痹”、“骨痿”的範疇,根據中醫學理論和骨質疏鬆症的臨床特點,通常可分為以下四型。
(1)肝腎陰虛型:主要臨床表現為腰膝疼痛、眩暈耳鳴、五心煩熱、失眠、口幹咽燥、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療上宜補腎益陰,強身壯骨,方藥以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加減。
(2)腎陽虛衰型:主要臨床表現為腰背冷痛、腰膝酸軟、畏寒喜暖、神疲倦怠、小便頻多、舌淡苔白、脈沉細。治療上宜溫腎健脾,強壯筋骨,方藥以右歸丸或腎氣丸加減。
(3)血虛水泛型:主要臨床表現為腰背酸痛、四肢關節腫脹、麻木、乏力、心悸、麵色無華、舌淡苔白膩、脈沉滑。治療上宜養血利水,方藥以當歸芍藥散加減。
(4)氣虛血瘀型:主要臨床表現為腰背酸痛或胸肋四肢關節刺痛、身倦乏力、少氣懶言、舌質淡暗、脈沉澀。治療上宜益氣養血,方藥可用十全大補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