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處理好親友、鄰居的關係,彭玉麟對其家丁要求甚嚴,不許他們敗壞自己的名聲。有一年過節,彭玉麟突然想吃鮮鯉魚湯,便讓廚師去購買。那廚師幾乎跑遍了附近所有的市場,也沒找到一家賣活鯉的。恰巧,此事被一位姓洪的隱士發現,他便將自家養的一尾鯉魚送給了那廚師。廚師欣喜異常,一邊道謝,一邊付錢,可是洪氏說什麼也不收。廚師非常為難地對他說:“彭大人有令,買東西不給錢者,斬。您要是不收錢,我隻能把魚退給您!”洪隱士一聽,對彭玉麟更加敬佩,便說:“請你回去稟報彭大人,洪某這條魚不是送給彭欽差,而是送給彭義士的!”那廚師無奈,隻好拿著魚回到府中,將事情經過原原本本講了一遍。彭玉麟當時欲言又止,而第二天一早,則派四位差官帶著他的名片和重禮去洪家致謝。此事迅速傳遍四鄰,一時成為佳話。
三、揮淚打弟
鹹豐十一年(1861年),彭玉麟時任安徽巡撫兼管當地駐軍。有一天,一位壯年男子找到軍中,聲稱自己是彭玉麟的弟弟。彭玉麟聞訊馬上出迎,果然是20年未見麵的弟弟彭玉麒。兄弟倆久別重逢,百感交集,不禁抱頭痛苦。彭玉麟這才知道,弟弟經過千辛萬苦後,流落到豫陝一帶做買賣。從此,他對弟弟“護愛甚篤,與其共寢食”,彼此自有說不完的話。
然而,由於彭玉麒多年經商,接觸的人良莠不一,賺錢的道五花八門,雖然人還正派,但養成了兩大毛病:一是揮霍,二是吸毒。基於他慣於揮霍,所以他對兄長十分簡樸的生活很不理解,便問他為什麼這樣清苦?彭玉麟便耐心地給他講其中的道理,還同他一起“憶苦思甜”,回顧少年時代的艱難。出於對胞兄的敬仰,彭玉麒也隻好同哥哥過一樣儉樸的生活。但他“久客州縣,服洋煙成癮”的毛病,卻使他實在難以忍受,有時不得不躲到一處解解饞。
有一次,彭玉麒趁哥哥因公外出,又偷偷抽起鴉片來。正當他吞雲吐霧昏昏然,沒料到被仆人發現,報告給了彭玉麟。彭玉麟一聽,勃然大怒。他認為:若不改掉這一惡習,將百弊俱來,談何興家立業?何況自己早已命令軍中禁煙,而他卻率先違令!於是,當即升堂,將彭玉麒押到階下,揮去滿麵淚水,令手下人打了他40軍棍。接著,又痛斥了一番,將他“斥出之”。臨了,還嚴肅地警告他:“不斷煙癮,死無相見!”
彭玉麒經受一陣痛打,頓時遍體鱗傷。他連滾帶爬地跑到一個存身處,不禁撫今追昔,左思右想。盡管渾身上下疼痛不止,他卻一點也不怨恨哥哥。相反,他覺得哥哥無論表現出來的對他的愛,還是對他的恨,都源於為他好。因此,他“感愧自恨,臥三日夜,瀕死,竟絕不更服”,終於徹底戒了毒。於是,他又來見哥哥,並主動承認了錯誤,還表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彭玉麟止不住熱淚盈眶,遂向前與他再一次抱頭痛哭,從此,“複好兄弟如初”。
又通過一段時間的共同生活,彭玉麟進一步發現並總結了弟弟的優缺點。他綜合分析比較後,勸弟弟不可久留軍營,而應該去繼續做生意,以勤勞致富,還具體幫他選擇了“行鹽業”。彭玉麒言聽計從,愉快地重返商場。
後來,彭玉麒在實踐中研習理財之道,結果左右逢源。他賤買貴賣,薄利多銷,講究快速,與時爭利,很快便“致貲巨萬”。他發家致富後,想送哥哥一筆錢,但彭玉麟“一無所取”。於是,彭玉麒接濟貧窮,“恤貧篤義,鄉人流落江淮者,悉收恤資之,歲散萬金”,並由此而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人。與此同時,彭玉麟也因教育弟弟走上正路而受到更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