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必顯考中進士後當上了戶部廣西員外郎,是劉氏家族在外任職的第一任高官;劉墉的祖父劉後來官至四川布政使,劉的二哥劉果則官至江南學政。員外郎就是朝廷的備選官員,江南學政是主管江南地區學生學習及參加科舉考試的官員。

劉墉的祖父劉是清代康熙年間著名的清官,曾和張伯行、陳鵬年等並稱,入選《國朝循吏傳》。

《國朝循吏傳》是八卷本的《曆代循吏傳》中的最後一卷,《曆代循吏傳》是康熙、雍正朝時的著名大臣朱軾和蔡世遠兩個人合寫的一本書。這裏的“國朝”實際上指的就是清朝。本書寫作的時間是在康熙年間,正式出版於雍正七年(1729年)。朱軾和蔡世遠曾被雍正皇帝指定為接班人弘曆——日後的乾隆皇帝——的老師。也就是說,乾隆皇帝在當皇帝前由其老師介紹,已經很了解劉墉祖父的為人了。

從劉墉的父親劉統勳開始,劉氏一門出了“文正公”劉統勳、“文清公”劉墉、“文恭公”劉之祖孫三公二宰相,成為實實在在的名門望族。其中,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最受清朝廷重視,官居內閣大學士、漕運總督、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刑部尚書、《四庫全書》正總裁等要職,乾隆十九年又加太子太傅。劉統勳死後,清朝皇帝賜其諡號“文正”。

提起劉墉的父親劉統勳,相信很多人都是從電視劇《天下糧倉》裏知道的。曆史上,乾隆年間的糧食問題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乾隆年間的糧食問題其實是人為的,直接責任者應該就是乾隆皇帝本人。

乾隆初年,乾隆皇帝出於備荒考慮,決定拿出銀兩采購糧食以充實國家糧庫。他當時甚至采取了禁止以糧造酒、落榜生員可用銀子買秀才等措施。但囤糧的效果卻並不理想,十年時間國家糧庫不過增加了六百多萬石糧食。

由於忽視糧食流通這一最基本的規律,使得地方糧價高漲,引發多起民變,饑民搶糧抗租的事時有發生。後來乾隆皇帝放寬了糧食政策,這場危機才漸漸平息下來。劉統勳與乾隆初年的糧食案其實沒有多大的關係,而《天下糧倉》把這筆賬算到了一些貪官頭上,也是冤枉了他們。其實那個時候的貪官還不是很多,為什麼呢?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此前的雍正皇帝下手極狠,已經殺掉了很多貪官,使得很多官員隻能夾著尾巴做官,哪裏敢貪汙呀!

第二,乾隆皇帝剛剛即位,很多官員還在察言觀色、等待時機。清朝皇帝有上任就殺掉一批前朝重臣以確立自己權威的傳統,所以當時就連清官都怕被砍頭,更別提貪官了。此前有康熙皇帝擒拿鼇拜,此後有嘉慶皇帝殺掉和,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劉統勳在官運上可以說是亨通了,他曾任工部、刑部、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上書房總師傅等職。由於他清廉有為,深為雍正、乾隆倚重。也許有人看得出來,劉統勳所擔任的這些職務很有意思。

我們先說這個容易的:工部相當於建設部,工部尚書相當於建設部部長。刑部相當於公檢法機構,刑部尚書相當於公檢法機構的最高領導人。吏部主管官員的考核和選拔,相當於人事部及組織部,下麵分為四個具體機構,俗稱為“喜、怒、哀、樂”:喜,指文選清吏司,主管選缺、補缺,故曰“喜”;怒,指考功清吏司,主管處分,故曰“怒”;哀,指稽勳清吏司,主管丁憂,故曰“哀”;樂,指驗封清吏司,主管撫恤、恩蔭,故曰“樂”。

再說這個東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這都是什麼官職呢?

大學士是唐朝的時候開始設立的,最初由宰相兼領。分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四個館,大學士的主要職責是陪著皇帝練習書法、欣賞繪畫、欣賞音樂、協助編練舞蹈等。明朝的時候以儒臣為殿閣大學士,大學士成為內閣長官,負責起草詔令、批答奏章,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清代的大學士是榮譽官職。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為名稱,漢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少數例外)。劉統勳擔任的就是三閣大學士中的東閣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