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以上書房阿哥師傅們久不到書房,劉墉身為總師傅而不予糾正,被降職為侍郎。不久,授內閣學士,提督順天學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遷都察院左禦史,旋擢禮部尚書,並再次兼管國子監事務。五月,又署吏部尚書。嘉慶二年(1797)四月,授劉墉為體仁閣大學士。五月,奉旨偕同尚書慶桂到山東辦案,並察看黃河決口的情況。察看黃河之後,他上疏請求於秋後在決口處“堵築”,下遊“寬浚”。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嘉慶四年(1799)三月,加太子少保。後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劉墉不畏權勢,很快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征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奏朝廷。皇上處死了和珅,沒收了他的家產。
嘉慶四年底,劉墉上疏陳述漕政,對漕運中的漏洞體察至深,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嘉慶皇帝看後,深以為然。嘉慶六年(1801),劉墉充任會典館正總裁。
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書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清徐珂在其《清稗類鈔》中稱讚劉墉道:“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鍾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曆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台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劉墉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有創造性的書法家,師古而不拘泥。劉墉書法的特點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麵目。劉墉之書,尤善小楷。後人稱讚他的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的風致。劉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名盛一時。著有《石庵詩集》刊行於世。
嘉慶七年(1802),皇上駕幸熱河,命劉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時,他八十有餘,卻輕健如故,雙眸炯然,寒光懾人。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劉墉卒於官,享年85歲。卒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入祀賢良祠,諭祭葬。
劉墉的家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說劉墉他們家與乾隆皇帝的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怎麼就不一般了呢?劉墉他們家絕對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隻是一般的漢族官宦之家,劉墉家世與清朝幾代皇帝的關係非常特殊。劉墉他們家可以說是清朝皇帝的忠實臣民,這要從順治皇帝算起。順治皇帝也就是愛新覺羅·福臨,他繼承清朝皇帝之位不久,1644年清軍入關,隨即迅速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在清軍征服中原的過程中,因為政策不是很對頭,激起了漢族人民的紛紛反抗。在因為清朝政府的錯誤政策而導致人民群眾的反抗方麵,最為典型的事例便是“剃發令”了。
清軍入關後,規定所有漢族男子一律要按照滿洲男子的發式,“平定四夷,定鼎中原”。我們經常說的“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剃頭挑子一頭熱”等等話語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出現的。嚴酷的“剃發令”激起了廣大漢族人的反抗,“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案就是因此而起的。
當然,劉墉的祖輩不屬於那樣的人,他們很早就歸順了清朝,早就剃發易服了。我這裏交代一下劉墉先祖的情況。
劉墉的先祖原來是世代居住在江蘇徐州碭山縣大劉村(今碭山縣屬安徽,所以安徽人也認為劉墉是他們的鄉親),與漢朝的建立者劉邦是同鄉、同族。元末明初社會動亂,他們遷居到今天的山東日照。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又遷居到今天的山東諸城。所以,我們常常稱劉墉是山東人。這一點,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裏麵沒有說假話。用“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來形容劉墉的家族一點都不為過。在山東諸城,沒有一家敢與劉家叫板。劉墉的高祖父劉通明末時曾考中了秀才。清軍入關時,劉家率先歸順了大清朝,逐漸受到重用。此後劉家在曆次的科舉考試中接連得中,官運也逐漸亨通起來了。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於順治九年(1652年)參加順治朝的進士考試,一舉考中。從這一年算起,到嘉慶十九年(1814年)為止,前後一百六十二年間,山東諸城劉家共計考中進士十一位、舉人三十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