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廣泛開展在線交流。工作室內的“在線交流”欄目分“在線輔導”和“話題討論”兩個小欄目。在線輔導中,有名師提出的不少前沿性、關鍵性問題,點擊都在500以上;話題討論由各地老師提出話題120多條,有關於課堂教學的,也有關於作文教學的,還有關於課外學習的,諸如李曉菊提出的“新課標語文教學中的實質問題”,肖民權提出的“關於作文教學”,譚文淼提出的“如何教真語文、實語文”,李雲飛提出的“語文教學的難處”等等,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且還出現了不少精彩的答複。
三是瀏覽點評互動。工作室3098個成員,現已發原創資源21920個,目前訪問量已達5822382人次。所有資源中,無零點擊資源。不少資源的點擊量很高,其中“名師課堂”欄目中“經典課例”譚文淼老師的《奇妙的對聯1》瀏覽1494人次,《念奴嬌·赤壁懷古》瀏覽1247人次;“學生習作”欄目中,胡獻平老師指導的學生作品《在軍訓的日子裏》瀏覽1069人次,《鏡子》瀏覽2180人次,《“胡老爹”戒煙記》瀏覽2368人次,《第三本存折》瀏覽1695人次,《難忘的北京之行》瀏覽1303人次,《說不出的苦》瀏覽1527人次,《鄰居雪媽》瀏覽1068人次,《一零三“瘋神榜”》瀏覽人979次,《女排大紀事》瀏覽1054人次,《環保人家》1550人次,《親情永不下崗》瀏覽1552人次,《我要開花給你看》瀏覽1470人次。資源的應用,僅從訪問量還不足以體現它的價值,更要從老師們的評論中才能真正體現。這其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資源,如譚文淼老師的《奇妙的對聯1》,其點評達160條;《奇妙的對聯3》點評達100條,《念奴嬌·赤壁懷古》1的點評達100條;胡獻平老師指導的學生習作,點評都在10條以上。
(二)建立展示平台。
一是成果展示。在資源整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不少資源出於自己的教學生活實際,無論是教學論文,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育隨筆,還是教師的下水習作及學生習作,都離開生活、學習和工作。於是,我們將它們進行了較全麵的整理。工作室除已上傳《語文習養教育通訊》兩期外,現在整理成《語文教學之窗》一卷,近20萬字;工作室將青年教師的培訓資料進行了整理,名為《聆聽最美弦音》,16萬多字;工作室對“在線交流”欄目進行了截圖,聊天記錄分話題進行了整理,並選擇部分教師的在線答疑,整理成《七嘴八舌話語文》一書,內含圖片幾百張。
二是風采展現。工作室成員經各級專家推薦,由省內外特級教師及各校骨幹教師組成,其中有快速成長的優秀青年教師,還有年過半百卻仍奮鬥不止的教師,工作室為他們提供了共同研修的平台。安化縣樂安鎮思遊中學胡獻平老師的作文教學指導和學生習作,頗受師生歡迎。不光安化、益陽的名師踴躍參與,更受到省內外各地教師的熱捧,他們在工作室裏得到了鼓舞、熏陶和成長。去年10月,工作室骨幹教師、益陽市名師、益陽市三中劉朝陽老師參加了資陽區教育局和市基礎教育中心組織的“送培下鄉”活動;山東濟南的吳明是畢業班的把關教師,她每個學期都把自己的專題課放到工作室裏,供大家點評、指導和學習;河南省特級教師楊紅霞,每個學期都會自己編寫一定的資料;河北省初中語文教師代立然老師,每個學期都會主持本地區的青年教師培訓。
“路漫漫其修遠兮”,雖然我的工作室在2013年全省“名師網絡工作室”中期評定中被評為優秀等次,但我明白:萬裏長征剛剛邁出第一步,工作室的壯大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專業知識的引領,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如今,枝茂巢暖鳳棲梧,我將一如既往、義無反顧地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