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益陽市2013年初中畢業學業考試語文學科評價報告(2 / 3)

第2題,本題一是考查準確識記漢字,二是考查規範、工整地書寫漢字。寫字教學是目前語文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中考試卷中,除了作文中對寫字作出明確的要求,單獨設計這方麵的考題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是對教學的導向。答案“名人支招”既是對中學生寫好字所寄予的希望,也是便於閱卷的考慮。

第3題,本題考查詞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的理解。本題中“正能量”“接地氣”為2013年的熱詞新語,在各種媒體上出現的頻率極高,師生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有所重視,“歎為觀止”和“夙願”是教材中出現的詞語,學生應該熟悉。本題的四個選項涉及當今時政的方方麵麵,試題的時代感很強。C項中的“歎為觀止”是一個褒義詞,用在這裏顯然感情色彩不對,可將“令人歎為觀止”改為“令人發指”。

第4題,本題考查辨析病句。該題分別考查了語序不當、結構混亂、搭配不當等常見的語病。例句關注創衛、中日關係、交通安全和“中國好聲音”等重大主題,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本題采用客觀題的形式,隻考辨識,不考修改,降低了做題和閱卷的難度。

第5題,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題目給定的四個句子打亂了順序,要求考生對語序重新複位,考生須借助語意連貫的相關知識解答此題。

第6題,本題考修辭知識的運用,題目要求辨析修辭方法,ACD三項為典型的比喻句,B項很明顯是擬人。修辭知識的考查重在運用,不考名詞術語。

第7題,本題考查詩文名句默寫。本題考查的是《課標》推薦背誦且編入了現行的北師大版語文教材的古詩文,共26篇(首),以及除此之外課文要求背誦的其他詩文名句。考查範圍從七年級上冊到九年級下冊都有所兼顧,考查的覆蓋麵是比較廣的。且選材範圍均為名家名篇,全部為名句,命題形式兼顧了機械性默寫和理解性默寫兩種形式,但題目的難度值相對較小。

第8題,本大題關注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的主題,題材發人深思。第(1)題要求根據兩位網友的評論,概括學生體質差的原因,考查概述信息的能力;第(2)題要求考生就體育活動的形式與措施向學校提兩條合理化的意見或建議,設題指向明確,答題角度比較寬泛,隻要稍微關心體育及身體鍛煉的考生,都能從自己切身感受的角度找到答案。該題考查的是“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第(3)題提供一個情境,要求考生跟家長說幾句話,該題考查的是根據對象場合,完整準確、文明得體、有針對性地表達。

本大題選材關注熱點問題,且城鄉學生都很熟悉並有切身感受,設題緊扣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人人有話要說,有話可說。試題難度適宜,情感態度價值觀導向好。

第9題,本題考查名著閱讀。本題給定一段閱讀材料,要求學生依據材料回答其出處及人物性格特點。該題的亮點是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人物的思想性格,而是要求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歸納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這對現今部分學校不重視引導學生讀名著,單靠考前搞突擊,死記硬背一些名著的相關知識的做法是一種提醒,其導向無疑是積極的。

(二)閱讀(40分)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考試的重點。1999年以來,教育部多次下發了關於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語文考試應著重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近年來,我市中考始終將閱讀和寫作作為考查的重點,這也是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評價學生閱讀淺易文言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現代文閱讀的考查重點是學生的閱讀能力。現代文閱讀能力的考查一般都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麵的能力上:一是領會詞語在文中的含義;二是理解和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三是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分析結構層次;四是對文章的主要人物、思想內容、寫作特點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做一點初步的評價。

古詩文閱讀

2013年,我市恢複了對古代詩歌的閱讀考查,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兩個方麵:一是北師大版教材的古詩歌比例大,達47首,比例比人教版略小,但這麼多的古代詩歌,如果隻停留在讀一讀、背一背的層次是不夠的,應該引導學生對古代詩歌進行賞析,培養學生初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二是為了初高中教學的有效銜接。古詩詞鑒賞是高考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高中教師普遍反映初中學生的古詩歌功底太差,對初中語文教學多有抱怨,這與多年來中考不考詩歌賞析也許不無關係。考試是教學的指揮棒。基於此,我市恢複了對古詩歌的考查。

古詩歌閱讀材料選自八年級上冊王之渙的《涼州詞》,以選擇題的形式,四個選項分別考查了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同時對詩歌的思想感情傾向的領會進行了考查。

文言文閱讀材料《愛蓮說》和《芙蕖》(節選)選自教材八年級下冊,是安排在同一個單元的相鄰的兩篇主讀課文。北師大版教材的最大特點是比較閱讀,這兩篇(段)材料的比較點很多,如同是寫荷花,同樣表現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但兩文在內容和寫法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托物言誌、以花喻人的手法,讚揚了君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乙】文主要采用說明的表達方式,按時間的先後順序,重點寫了芙蕖“可目”的特點。這正是命題者的基本思考與命題意圖。第11題考查根據已有的文言知識進行正確的朗讀,“至”後帶有賓語“白露為霜”,中間不能斷開。第12、第13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字詞在句子中的含義。12題中“日高日上”的“上”在句中是方位名詞用作動詞,“向上”的意思,13題中A、B、C三項中的“之”都是結構助詞,相當於“的”,而D項中的“之”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譯。第14題考查對文言語句在文中含意的理解,第15題側重從文章內容和寫法方麵考查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賦分占4分。

實用文閱讀:

《橋梁遠景圖》選自《彼岸的抵達》,作者茅以升既是著名的科學家(橋梁專家),也是科普作家。本文寫於1979年,作者在那個年代為我們描繪的“橋梁遠景圖”在今天都變成了現實,但透過選文,我們仍然可以看出作者的睿智的光芒。選文語言簡練,通俗易懂,說明事物條理清楚,適合初中生閱讀。

本道大題共設計了3道小題,將說明文閱讀的主要內容作了較全麵的考查。

第16題要求用三個詞語概括出“將來的橋梁”的變化和特點,考查學生搜集整理文中有用信息的能力;第17題考查說明方法及作用;第18題考查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試題難度都不大。

議論文閱讀:

《善待挫折》選自《中華語文網》,作者劉熙。文章從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挫折入手提出問題,展開闡述。第③段提出“自古英雄多磨難”,然後舉中外曆史上司馬遷和貝多芬的典型事例展開論述;第④段首先提出挫折的積極意義,接著引用科學家貝佛裏奇的名言作闡釋,最後得出“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種特殊環境”的結論。最後一段再作辯證說理,明確“挫折並不能自發的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經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為”,“隻有抱著崇高的生活目的,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並自覺地在挫折中磨煉,在挫折中奮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為生活的強者。”本文論點明確,辯證說理,論述層次清楚,深入淺出,語言規範,態度平和誠懇,所講道理易於為人們接受,是訓練考生議論文閱讀能力的一則好材料。

第19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的寫作方法。

第20題側重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對文章論證過程的分析是議論文閱讀的一個重點內容,我市往年在這方麵未曾設題,2013年中考在這個考點上設題,目的是引導議論文教學除了要掌握論點論據論證方法,更要在“分析文章觀點與材料的關係”“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等方麵下些氣力,隻有這樣才能品味出議論文的精髓所在。

第21題考查的是“對文章的某一方麵能提出疑問或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屬於開放性很強的探究性試題。通過分析題幹可知,這道試題的答題要求有兩個方麵,一是閱讀材料最後一段中“隻有……才”這個條件複句的內涵,二是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想或看法,所以《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規定,“緊扣主題1分,聯係實際1分,語言通順簡潔1分”。

文學作品閱讀:

文學作品閱讀在全卷中是一道具有一定難度且區分度較高的試題。《夏》選自《夏感與秋思》。作者梁衡是當代著名作家,其作品特別是散文深受廣大中學生的喜愛。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作者通過寫“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借“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從而熱烈謳歌在夏天辛勤勞動、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勞動人民。試卷從五個不同的角度,較全麵地考查了文學作品閱讀的方方麵麵。

第22題要求歸納作者筆下的“夏”有哪些特點,考查搜集整理文章中的有用信息的能力。全文共5個自然段,第①段用簡短的四個字“夏天到了”扣題,第②段緊承第①段,連用多個比喻句,具體描寫“夏天到了”的種種現象,第③承上啟下,繼續寫“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第④段從“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這個角度來寫夏天的特點,第⑤段深化主題。通過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考生不難發現,文章第③④段的首句即是本題的答案。

第23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和作用”。“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湧著一艘艘的艦船”,這是一個較複雜的比喻句,作者用“海浪湧著一艘艘的艦船”來描寫“麥浪翻滾”的具體情態,運用形象思維,我們可以品味出,“撲打”寫出了麥浪翻滾的氣勢;“湧”描寫了麥浪翻滾的動態情景。

第24題要求考生談談對“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裏”這句話的理解,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題幹明確要求結合文章內容來談對該語句的理解,這就要求考生一要明確文章寫了什麼,顯然文章重點寫的是農民在夏季忙碌的情形,“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這從文章的第④段可以看出;二要明確作者的感情傾向,“曆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這些“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對此作者表示遺憾,並明確表達了對夏這個“黃金的季節”的讚美之情。明確了答題思路,我們就可以透過全文,特別是從第④段中找到如下答案要點:“夏天的農民是忙碌而辛勞的。他們既要忙於收割,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所以說,夏,“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裏”。

第25題要求評析一段話的修辭手法並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它考查的是欣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現手法。語言特點是運用擬人手法;表達效果是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表現出夏天蓬勃的生機。

第26題是一道比較閱讀試題,它考查的是考生能對文章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係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有比較才有鑒別。本題另選了錢鍾書先生《圍城》中的一段文字,同樣寫夏的主題,《夏夜》與《夏》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不完全相同的。《夏夜》在主人公“他”的眼中,“滿天的星”又密又忙,它們聲息全無;“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小蟲”瑣瑣屑屑地在夜談;“蛙群”齊心協力地幹號;“幾星螢火”優遊來去;“月光不到的陰黑處,一點螢火忽明,像夏夜的一隻微綠的小眼睛。”這是一幅無比靜謐的夏夜圖,作者用各種動物的聲響,襯托了夏夜的寧清,這是一種以動襯靜的寫法。《夏夜》表現的是作者抑或是主人公“他”的閑情逸致,這與《夏》文的“熱烈”“緊張”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同時,題幹對考生答題也給了某些提示。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夏》文作者借“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意在讚美在夏天辛勤勞動、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勞動人民;《夏夜》則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作者對寧靜且充滿活力的夏夜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三)作文(50分)

作文命題思路是,在命題形式上,繼續堅持給材料的命題作文的基本思路,所給材料實際上是寫作提示,它的作用是引導考生快速審題,確定寫作範圍,明確寫作方向;在寫作內容上,“回望來時的路”,可寫的東西很多,“陽光”“芳草”“快樂”和“幸福”可以寫,“風雨”“荊棘”“憂傷”和“痛苦”也可以寫,過去發生的點點滴滴都可以寫,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所有考生的寫作水平,題目的信度與效度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證;在寫作要求上,“內容具體,感情健康真實”是最重要的一條,雖然試題開放性與自由度大,限製少,但在選材上應深思,生活中的林林總總似乎都可以寫,但擷取最亮麗的風景和最美的浪花是寫好文章的關鍵,切忌不分主次輕重,切忌記流水賬。關於感情健康真實的問題,既要重視中學生的真實感受與生活體驗,同時又要區分是非對錯,引導其確立積極進取、樂觀向上、抱負遠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意在讓考生依據選材立意,確定合適的文體,寫出最好的文章。當然文體不限並非不要講究文體,考生在動手寫作之前,還是必須有文體意識,一旦確定寫成某種文體,就應該按照該文體的基本要求進行寫作。此外,“標點正確,書寫規範”等作為要求,也應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視。

第四部分答卷分析

說明:本報告所用數據均為網上評卷技術單位(啟明公司)提供。2013年我市南縣單獨閱卷,無法獲取其相關數據,故該部分的統計數據為除南縣以外的其它區縣(市)基本情況。語文科實際參考人數為28763人(南縣除外),本報告所用數據按實際參考人數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