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兩朝帝師 十載樞臣 翁同和(4)(1 / 2)

張謇苦笑到:“科場中向來有‘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的說法,能否高中,文章善否尚在其次。晚生這次來是向恩師辭行的。”“唉,”翁同和長歎一聲,“也罷,如今這個時局,不從政也罷,‘今之從政者殆爾’!”張謇見恩師言轉沉重,不由關切道“恩師也不必太在意!保重身體要緊!”翁同和說道:“有心留你在京師當差,隻是被朝中這些昏庸固寵之輩阻撓……”

張謇見翁老前輩說得有些激動,連忙勸到:“恩師的一腔熱情晚輩盡以知曉。學生從戎多年,目睹國勢日漸衰頹,與其坐而論道,不如回鄉經營紗廠,以圖實業救國,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弟子明日離京,臨別之際,有幾句肺腑之言,不知當講不當講。”翁同和道:“但講無妨。”

張謇遂提起當時社會局勢,眉宇之間甚為擔憂:“恩師在朝為官多年,又兩為帝師。如今北方黃河泛濫,長江又連遭水災,民不聊生。而朝中屢屢奢靡,動輒百萬之資,民有怨言啊,這些恐有損恩師清譽。”翁同和一聽,知道天下百姓已經是怨聲載道了,他沉默片刻:“老朽也略知一二啊!”張謇見狀,似乎不忍再說下去,但他終於說道:“民間現在流傳一句諺語,實為百姓怨言啊。還望恩師能夠明哲保身。”

“什麼諺語?直講無妨。”張謇沉吟片刻,說道:“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百姓饑(李鴻章為安徽合肥人,翁同和為江蘇常熟人,這句話是譏諷二人身為權臣卻不恤民情)。”

“啊?”翁同和很受震撼,身體雖然沒有從椅子上站起來,臉色卻突然變了,連連歎道:“老朽真是對不起天下百姓啊。”張謇勸道:“恩師請保重,您也不必過分自責。您地位特殊,難免代人受過。在弟子看來,您處於一個位高權重、但極為棘手的關係之中。是是非非,難以澄清,不如……不如及早引退。請三思。”翁同和聽罷,撫須沉思,良久不語:“老朽也不是沒有此意啊。隻是覺得時機不妥。眼下皇帝剛剛親政,我若撒手不管,驟然離去,實為不忍。他日上報聖主,若獲恩賜歸鄉,定當與君遨遊五湖。”

後張謇再次參加科考,終於獨占鼇頭。張謇明白,翁同和的極力提攜實是為光緒帝招攬人才,他不得不放棄在家鄉方興未艾的紗廠,前往京師為國效力。

經過翁同和的大力薦舉和苦心經營,終於在光緒帝的周圍積聚了一批飽學之士。他們大部分是翁同和的門生和屬下,如林盛昱、黃思永、張謇、文廷式、丁立均、沈增桐等人,他們在朝中官職雖不大,地位雖不顯赫,但是在社會上很有影響力,足以左右當時的社會輿論,屬於朝中“帝黨”一派,翁同和自然成為他們的核心和“下情上達”的重要人物。這些帝黨在甲午戰爭是主戰拒和的主要政治力量。

當時,日本已對朝鮮覬覦已久,積極在朝鮮部署軍事,當時,日軍駐朝的軍隊已達七千而清軍僅一千五百人。敵強我弱、眾寡懸殊,李鴻章主張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翁同和得知朝鮮的局勢嚴重之後,據實向光緒帝奏報,光緒帝深為憂慮,決定加派翁同和、李鴻藻等人參與軍機會議,商討解決中日朝鮮爭端的辦法。翁李二人對李鴻章在中法戰爭中一味妥協避戰的做法深為不滿,認為和議應以武備為基礎,一味主和,吃虧甚多。

但在新的國難當頭之際,他們並不願以意氣相爭,理智地分析戰局。當時光緒帝一再叮囑:要牢記中法戰爭的教訓,不要畏首畏尾。太後也表示主戰。然清軍貽誤軍機,不認真備戰,導致戰爭開戰失利。此時正值慈禧太後六十歲的“萬壽聖節”,紫禁城一派喜氣洋洋,殊不知前方戰事連遭慘敗,當時任軍機大臣兼兵部尚書孫毓汶與李鴻章沆瀣一氣,為取悅慈禧太後,一味地避戰求和諱敗不報,導致前線戰敗數日以後北京尚無消息。慈禧太後為了自己過生日,把軍國大事置於腦後。翁同和等人憂心如焚,在軍機處的建議一再被當作耳旁風,和戰之爭再度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

翁李二人認為,多少年的吃虧總誤在一個“和”字上麵,如果這次對日本再忍辱避讓,後果不堪設想。不如讓北洋水師早做準備。光緒帝得知,自然也急:“前次已令李鴻章增兵,不許觀望不前。為何貽誤至此?”“李鴻章指望英、俄斡旋,雖有諭令,一個‘和’字當頭,難免延宕時機,讓倭人領先。”翁同和說道。他說,戰爭不能一味依靠外援,且我北洋水師數量可觀尤在對方之上,不致畏懼日本國。“帝黨”主戰的一致要求,在國內引起了很大反響,一時之間,禦侮主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這時,李鴻章依靠列強斡旋的活動也一一失敗,日本決意發動侵略戰爭,清政府也被迫發布對日宣戰的詔書。此詔書一出,極大地激發了中國國民抗敵的愛國熱忱。戰爭是離不開經費的,慈禧太後不惜重金,耗資百萬搭建祝壽彩棚,任意揮霍戰爭經費,許多正直有良心的官員聯名上奏,請求太後停止慶典,集中財力物力對付日本侵略。翁同和認為這些奏折是合情合理的,也與其他官員上奏,陳述籌款的艱難,請求停止萬壽慶典。在眾人的壓力之下,慈禧太後不得不降下諭旨,停辦奢華的慶典工作。中日爭端和停辦慶典的事情讓慈禧太後不能容忍光緒及翁同和勢力的發展了,雖然覺得徹底遏止他們為時過早,但慈禧太後已經準備伺機報複了,開始周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