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在即位之後,於太平興國四年禦駕親征北漢,在高粱河之役當中宋師慘敗於契丹,宋太宗一度失蹤,於是軍中傳言有謀立太祖之子德昭之說,後來太宗衝出重圍回到軍營之後,太宗始終耿耿於懷。趙德昭偏偏不識時務,恰恰在此時又為北征將士請賞,本來太宗就對他心存不滿和猜忌,這樣一來更加遭太宗的厭惡和排擠。
後來趙德昭感覺自己鬱鬱不得誌,再加上各種各樣複雜的原因而最終自殺了。
宋太祖父子之死,當然正中太宗的下懷。可以說為他以後穩坐江山掃清了障礙。而這件事情最為直接的後果是引起軍營中宋太宗異母弟趙廷美的悲憤自危。在這裏麵確實也包含了一些兔死狐悲的意味。後來朝中有一些善於察言觀色的人體會到了太宗難以明說的深層次的意思,接著便有人誣告趙廷美有不軌之謀而一一受到了封賞,趙廷美則被貶往洛陽。而這種情況對於鬱鬱不得誌的趙普是有所觸動的。於是他向宋太宗密陳,昭憲皇太後遺書由自己書寫,命太祖傳位給太宗,然後讓太宗傳位於廷美、廷美再傳位於太祖之子趙德昭。但趙普又沒有把意思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麵,而是接著勸說太宗應該吸取太祖傳弟不傳子的曆史教訓。而後他又乘機進言說貶往洛陽的趙廷美毫無悔改之意,不能使之居於洛陽。
後來沒過多久,趙普就查到了盧多遜和廷美有交往的把柄。趁此機會趙普毫不客氣地捅給皇帝,說盧多遜盼太宗早日駕崩,這樣就好盡力侍奉趙廷美,趙廷美為了嘉獎他的忠心,還送盧多遜弓箭等作為犒賞。聽了趙普此番陳述之後太宗大怒,隨後趁機借題發揮,嚴懲盧多遜及其同黨。大臣王溥等74人聯名上奏盧多遜及趙廷美怨恨太宗,且言語大逆不道。盧多遜後被削奪官爵,其同黨不少被處死;趙廷美則被勒歸私第,其兒女不再用皇室稱謂。
趙普借盧多遜和秦王案,既打擊了政敵盧多遜,同時又討好了太宗,真可謂一箭雙雕。再一次顯示了趙普的心計和謀略。但是趙廷美的悲慘命運似乎還遠遠還沒到頭。趙普更進一步,為了討好太宗他挑唆開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讓李符上言說趙廷美不思悔過,反而對太宗多有怨恨。於是,趙廷美被降為涪陵縣公,安置到房州。
此後太宗和趙普還不罷休,命人嚴加監管。趙廷美鬱悶難平,兩年後便死在房州,年僅38歲。順便提及的是,李符這個小人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老謀深算的趙普怕他泄漏秘密,後來找了一個別的借口,把他調到另外一個地方做了一個小官。在這裏又一次上演了一出曆史上常演常新的手足相殘的人間悲劇。而趙普在其中所扮演的曆史角色更是難以給他一個合適的曆史定位。而趙普對太宗這番密陳傳達了三個層次的意思,第一,證明了太宗繼承太祖之位是合乎太後的遺旨;第二,表明自己擁護太宗傳位給兒子而不應該傳給弟弟;第三,為太宗清除趙廷美繼位之威脅。這幾點就使趙普與宋太宗結成了特殊的一種相互利用的關係,從而立即獲得司徒兼侍中的職位,兩度任相。在麵對權力與欲望的時候,趙普可能早已把他和太祖當年兄弟般的情誼拋之腦後了。而他此舉帶來的又一個後果則是趙廷美以三十八歲盛年而夭折,宋太宗長子趙元佐因為替趙廷美申不平而發狂成終身致疾。從這裏,可以看到趙普失寵於宋太祖,而又得寵於宋太宗,在兩度任相、東山再起的曆程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而趙普在所謂的“金匱之盟”的傳說當中則為趙匡義繼承皇位作了“合理”的注解,而且把子承父業變成兄終弟及的轉化說成是維持趙宋王朝的要求。但宋人並不相信這一傳說,在迷離的斧聲燭影中,宋太宗趙匡義即位遂成了個千古之謎。其實,從常理我們可以推斷,如果太祖趙匡胤真的想傳位給弟弟趙光義,在當時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公布於朝廷之上,這樣也應該不會有任何阻礙,太宗何必把事情搞得這樣神神秘秘的呢?話又說回來,假如“金匱之盟”早已訂好,何必非要等到趙匡義即位五六年後才弄出來。由此可見,趙匡義奪了哥哥的位子之後,即便不是蓄謀將其害死,那也是趁他生病之時伺機篡位,隻是以後覺得這樣名不正言不順,隻好出此下策,由趙普來導演出一場所謂的“金匱之盟”的鬧劇。可能連他們自己都覺得這件事沒有任何的說服力,本來想掩天下人的耳目,殊不料成為掩耳盜鈴的再次演繹罷了。所以隻有通過不斷地迫害他的侄子和弟弟來進一步掩蓋他的罪行,唯一的區別就是沒有搞得鮮血淋淋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