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個國家需要有眾多優秀的人才來支撐,才可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強大和昌盛,所以朝廷選拔人才,運用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關。房玄齡有自己的用人策略,為唐玄宗招攬了大批的人才,而且知人善任,總能將人才放在他應該在的位置上。
房玄齡經常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人,隻要發現有很好的才能的人,就一定會給唐太宗推薦。例如:唐太宗的太子晉王李治(即後來的唐高宗)宮中,有一位負責太子宮的保衛工作的李大亮,這個人為人耿直,有漢朝忠臣王陵、周勃的氣節,並且極其有才華,可以承擔起重大的職責。房玄齡發現以後,就直接向唐太宗推薦這個人。後來李大亮憑借著自己出色的才幹,贏得了唐太宗的信任。被任命為房玄齡的副手,和房玄齡一起在宰相府工作。
房玄齡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且依據他的特長來安排他的職位,並給予他最大的支持。比如:李靖、李績驍勇善戰,在軍事上有傑出的才能,就讓他們去帶兵作戰,給予他們兵員上的支持,日後確實看到成績。魏征、王跬忠直敢諫,就將他們安排到唐太宗身邊去做官員,隨時可以提醒唐太宗不要犯錯誤;戴胄公正不阿,就讓他去做執法官,這樣可以讓法政嚴明,給執法官們樹立一個好的典範。這樣的用人方式,帶來了很好的效果。這些人為貞觀之治都竭盡才華,大放異彩。
房玄齡善於與人配合。一方麵,可以為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另一方麵可以展現出其他人的長處。其中與房玄齡配合得最好的要數前文中所說的房玄齡努力保薦在唐太宗身邊的杜如晦了。杜如晦的長處是善於判斷,有人評價杜如晦是:當時國家事情雖然非常多,但杜如晦能夠對每一件事情都剖析得非常清楚,當時的文武大臣深為折服。房玄齡深深地知道杜如晦的長處,所以常常是房玄齡和唐太宗做好事情的謀劃,然後等待杜如晦對此做出相應的判斷,房玄齡說:沒有杜如晦商定,政事就無法確定下來。但等杜如晦來後,杜如晦的方案往往都能和房玄齡的主張相互默契。所以史學家就評論說:
“房玄齡知道杜如晦能夠決斷大事,杜如晦知道房玄齡擅長考慮非常好的計謀。”他們相輔相成,留下了“房謀杜斷”千古美譽。
房玄齡善於發現人才,而且對人才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絕不允許一個不合格的人才被安排到朝廷中來。
在貞觀盛世時,盡管朝廷中人才眾多,但每一個都是房玄齡精心挑選後安排到宮中的。房玄齡在挑選人才上,堅持寧缺毋濫的觀點。朝廷有關部門缺乏人員時,如果一時找不到十分適合的人才,房玄齡寧可空著這個職位,自己來做這個工作,也不會讓一個不合適的人來做這個工作。雖然,身為宰相的房玄齡本身已經是公務纏身,但因為他對人的嚴格,他寧可讓自己再多承擔一份工作,也不會將國家的關鍵工作放在沒有責任心的人手中的。
例如根據史料記載,在唐朝的一個時期,朝廷中管理財政支人支出的部門缺少一個合適的人選,房玄齡在幾經思考,發現暫時沒有一個特別合適的人員可以擔當此位置後,就讓這個職位空缺,自己幫助管理。這樣的做法遭到了眾多官員的譏諷。他們認為房玄齡是不舍得將自己手中的權力放開,想做一個集權者。而房玄齡寧可受到大家的譏諷、嘲笑,也決不輕易地將一個不合適的人放到這個職位上。這就更好地體現了房玄齡的用心良苦,和他的用人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