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七月,王猛病危,苻堅聽說後大驚,趕緊親自趕到王猛家中探望,並詢問後事,王猛睜開雙眼,彌留之際,望著苻堅說:“晉朝雖然僻處江南,卻是華夏正統想承繼的,而且全國上下一片安和。臣隻希望,在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要滅掉晉朝。而鮮卑,西羌降服貴族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盡快逐漸斬除他們,以除後患,利國利民。”說完便停止了呼吸。
時年51歲。苻堅悲痛不已,入殮的時候,苻堅再三瞻看他的遺容,前後三次去哭靈。他對太子苻宏說:“老天爺是不是想讓我統一天下呀,怎麼這樣快就奪取了我的‘子房’啊?”苻家按照漢朝大將軍霍光的葬禮儀式,隆重地安葬了王猛,並追諡王猛“威武侯”。朝野上下蒼哭野祭三日,也如同諸葛亮死時一樣。
諸葛亮死前表奏後主劉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五十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其餘的別無所求,而王猛臨死的時候,囑咐兒子,“以二十頭牛,耕田務農,”
其餘一無所求,比諸葛亮還要節儉。苻堅常把自己與王猛的關係比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但劉備比孔明年長二十歲,而苻堅卻比王猛小十三歲,盡管限於君臣名分,苻堅卻把王猛當作兄長敬重,雙方感情極為深厚。王猛死時年僅五十一歲,而苻堅隻有三十八歲,三十而立的他,卻失去了這位兄長、師長以及最得力的助手。苻堅陷於極度悲痛之中,無法自拔,經常泣不成聲,潸然淚下,不到半年便須發斑白了,苻堅恪尊王猛的遺教,兢兢業業地處理國家大事,時刻保持著了冷靜的頭腦和理性的分析。他氣度宏大,敢於用人,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實屬罕見。據史書上的記載,可以說對他是盛讚有加,稱其為一代英主。而且在這半年中,他著重抓了擴大儒學教育和關心民間疾苦的兩件大事,並且都大有成效,其後,苻堅迅速滅掉前涼和氐國,完全實現了北方的統一,東夷、西域六十二國和西南夷都遣使前來朝貢,原屬東晉的南鄉、襄陽等郡也都被其奪下來。至此,前秦臻於極盛。
但是苻堅也許是太想統一天下,成就千古偉業了,他對大臣們解釋說:“隻有擴充土地,增加人民,才能對得起人民啊。”於是在王猛死後八年,也就是建元十九年(383年),把王猛的遺教置之腦後,不顧大臣們的一致反對,悍然調集九十餘萬大軍進攻東晉,結果在淝水(在今安徽境內)之戰中一敗塗地,將他和王猛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全部葬送,而王猛叮囑再三要苻堅除掉的鮮卑、羌族上層陰謀分子,例如慕容垂、慕容衝、姚萇之流,因為沒有被除掉從而留下後患,終於在這時舉兵造反,紛紛割據自立,把前秦的一統江山攪得七零八落。到了建元二十一年,苻堅被姚萇殺害了,年僅四十八歲,又過了九年,前秦也終於滅亡。大分裂的局麵一直延續到元嘉十六年(439年),北魏統一北方才告一段落。
苻堅在淝水之戰後,雖常常想起王猛的遺囑,可惜為時已晚。但王猛可以力除貪官汙吏,先斬後奏,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可成為後患的鮮卑、羌族降虜卻無能為力,也是十分令人不解。苻堅的失敗或許不僅在於滅晉,而更多地在於慕容垂、慕容衝、姚萇的內部分裂,有人說不遺賊虜於君父,王猛謂愧對此言,豈僅是苻堅的錯誤呢?
王猛,是唯一可以和諸葛亮相比的人。二人都處於一個大分裂的時代,都可謂亂世出英傑。而且二者同樣都隱居民間,靜待時機等候出山,從而出將入相,位極人臣。在與君主的關係上,二人都同樣受到主上的絕對信任,君臣親如一體。
王猛確實像諸葛亮一樣是最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二人都為國家立下了大功,但是他也和諸葛亮一樣,事必躬親,卻沒有培養出能夠繼承事業的人才,隻得落得個悲慘的結局,諸葛亮和王猛輔佐的朝廷在他們死後都迅速地衰敗下去,一定不隻因為君主的過錯,更是在於內部原因吧。兩個人雖不是一個時代,經曆卻驚人地相似,真可謂千古一歎!
年輕氣盛、易於衝動的苻堅沒有了王猛的諄諄教誨,犯下了那麼大的錯誤,致使王猛在九泉之下都難以瞑目吧。曆史不能重寫,我們隻有吸取教訓,讓曆史不再重演!
參考文獻:
《晉書》
《中國通史》
《王猛》
《晉書·桓溫傳》
《現代工業語文版資治通鑒》